省委书记这里瞅一瞅,那里看一看,没再怎么说话,沉重的心情全都写在了脸上。
省委书记拔下一棵不及大葱高的玉米棵,问钱似海:“你们都做了一些什么样的抗旱工作?”
钱似海一听省委书记问这个问题,顿时就来了神。
“我们主要是做了三项工作。一是把抗旱夺丰收作为当前县委县政府的中心性工作,集中一切力量投入抗旱斗争。二是举全县之力,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大打人民战争,实行全员包保责任制。县五大委机关带头,除了日常值班人员外,全部下到所包扶的村、户,依靠车拉、肩挑、手提浇水,能保一棵是一棵,能救一株是一株。三是突出重点保经济作物。尤其是水田。”
省委书记听完后,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钱似海的汇报没有说到他感兴趣的地方。
钱似海心里有点没底,就连陪同的市委书记、市长也不由耽起心来。
“你打了多少井?省里拨下来的打井资金是怎么使用的?”
省委书记直接点了题。
钱似海心里有些慌乱,因为对这个问题,他的确没有数,也根本没往这方面想过。想不到,堂堂省委书记,既然对百八十万的专项资金感兴趣。
“我们一共打了一百多眼井。”钱似海思忖了一下,然后镇定地回答道,“其中大的机井六口,小的一百口。”
“你具体说说。”省委书记要求道。
“是这样,”钱似海胸有成竹地说,“在我们这个地方,一般的平原区,打一口小机井,也就三千元左右;大的机井,比如在这样的丘陵漫岗的地方,就需要十万元左右。所以,……”
“听明白了,”省委书记打断钱似海的话头,“你们这个地方也打了机井吗?就是你说的十万元左右的?”
“是的,打了。”钱似海肯定地回答。
“在哪儿,我要看看。”省委书记说。
“这……”钱似海一时语塞,没了主张。(本章完)
第五十二章弄巧成拙(7)
导读:
钱似海正在天马行空地考虑着成田的未来,张之又打来电话,说打井的事已经和李县长沟通了,他没有意见,说一切按您的意见办。
钱似海嘴上没说,心里道:不说也知道会是这个结果。这个老李呀!
钱似海现在对打不打井的问题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他对张之说:“你马上到我家来一趟。”
“钱书记,有事啊?”张之问道。
“你快来吧。”钱似海没说什么事,只是强调了这么一句。
正文:
钱似海傻眼了,整个北山乡一口机井也没安排,上哪儿去看?
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想收是收不回来了。钱似海只好咬牙挺着,领着省委书记一行人马开始找机井。
到哪儿去找呢?李森的心早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市委书记和市长也看出了端倪,心中暗暗埋怨钱似海说话不留余地,结果害得大家一块紧张堵心。
此时,钱似海是最难堪的,不找机井不行,找又没有方向。恨不得上帝能突然从天上伸下来一只手,救钱似海于水火,脱离眼下这个生不如死的尴尬境地。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钱似海无计可施,走投无路的时候,在前方不远处,果真发现了一处井架,好像正在打井。
仿佛黑夜里突见光明,又好像濒死之人获得了重生。
钱似海赶紧叫停车,率先奔井架而去。
省委书记等人很快也到了。
井的主人叫王伟,今年不到四十岁的样子,一看就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人。很殷勤,也很会说话。
一听说是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市长等大领导到了,马上热情起来。
省委书记问道:“你的这个井怎么样了?”
王伟回答道:“我已经打了一百五十米深了,还丁点水星没见着呢。”
在一旁的钱似海赶紧补充道:“那几口井也都是这种情况。”
省委书记看着机井,围绕打井的技术问题又做了一些询问。
王伟很健谈,也很会谈。不断地说县里怎么重视抗旱,有多少人搞包保。可是北山乡历史上就缺水,想靠打井抗旱肯定没门儿。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问题就比较严重了。”省委书记若有所思地说道。
省委书记又到平原地区看了看打井的情况。
临离开成田的时候,省委书记说:“你们打井抗旱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希望你们抓紧落实,过一段时间,我还要来检查。”
“我们马上落实,加大工作力度。”市委书记立刻表态,“我们会抓住当前的时机,集中人力物力,展开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从根本上把水利设施的历史欠账补回来。”
省委书记听罢点点头,脸上才露出一些笑容,同大家握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