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魂不散的妖孽,二十多年了还不放过他,策划出这一场荒唐可怕的闹剧,死了这么多人,她是在恫吓自己。李隆基在巨大的惊惧之下,选择再次痛下杀手。但这一次,他却失败了。
无条件信任有错吗?李长雪是他的族侄,是他多方考察之下选定的人。可是为何这样一个翩翩风度的郎君,却摇身变出一张鬼面,狰狞地出现在了他的眼前,那个人,用一种让人寒毛耸立的语调,轻描淡写地问他:
“陛下,可还记得二十年前,鸾凰尹氏的陆义封?”
历史再度重演,这一次,李隆基耗尽了运道,终于将自己搭了进去,不知名的药物控制住了他的身体,而药物的主人则控制住了他的朝堂。渐渐地,他已经无法支配一切。他哪里还是至高无上的帝皇?他连一个平头百姓都不如。那个可怖的暗影,在他身旁阴魂不散,他取代了高力士,将李长雪的身份留给了一个与他相当亲密的年轻男子。他组织了一群江湖客,威逼朝廷百官,夺取朝政。他发动军变,使九万幽州军南下。
大唐毁了!毁在了他的手中。开元盛世的泡影在目前破碎,他始料未及,错愕不堪,紧接着袭来的,是无尽的懊悔。
而当他被绑上城头箭楼,作为象征之物,被那帮叛军亮相于战场之上时,他清楚地看到了城外大军的军旗之上,清晰的“月”字,还有为首银甲白袍的女将军,坚毅沉稳的目光。她身旁,那个他曾恐惧的妖孽,却云淡风轻地望着她,眼中没有任何怨恨,只剩必胜的决心。
糊涂了十多年了,李隆基终于明白究竟谁才是大唐真正的忠臣,谁才会在危难之际不顾一切救他于水火之中。
女儿……为父对不起你……皇后……朕九泉之下无颜见你。
战场风沙吹扶着的他的面庞,两行浑浊的泪水,滚滚而下……
开元二十一年八月廿九,一万叛军裹挟皇帝、百官攻陷长安,大军入城,封锁长安全境,皇帝、百官被囚禁于大明宫中。九月初五,李瑾月率领的一万八千大军南下抵达长安,堵住长安城东南要道。翌日,由柳肃、杨玉环率领的三千绛州军急速赶至,封锁长安北境要道。
叛军妄图西退,却没有想到,自西方来了八万大军,其中一万大军彻底封锁了长安城西面和南面的要道,另外七万大军若盾牌直插而上,挡住了北面剩余八万叛军南下的去路。这支没来由的大军打出的军旗,竟然是“萧”。
四面被围堵,城中一万叛军进退失据,顿时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最后的决战,即将打响。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是李隆基专场,对于这个皇帝,我还是打算稍微多着一些笔墨。安史之乱令人痛心,这位皇帝当时到底是怎样一个心路历程,我给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最后的决战大概会写四五章,然后还有一个尾声,三四章,全文就完结了。当然还会有番外。
第二百九十章
九月初八,午间,长安城东,勤王军大营。
李瑾月站在木头搭建的高高瞭望台上,举目远眺,希望能越过长安城高达五丈的城墙,望见城内的情况。她的身边,站着沈绥。
碧空万里,空气澄澈,一眼能望见极远的地方。只可惜,从这里想要窥见城内,还是勉强了些许。不过,城内的情况却依旧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外面来,千羽门如今作为勤王军的专属斥候,在鸟雀的帮助下,总有渠道能够得到消息。
沈绥等人现在位处之地,距离灞桥总部其实非常近,但是这两日沈绥却根本抽不出空档回去看看。决战在即,成败在此一举,容不得半点闪失。在成功包围长安城之后,接下来攻城却成了巨大的难题。
长安城在隋初建造之时,借鉴汉长安城教训,在防御攻城这方面下了极大的苦功。无论是城墙高度厚度坚实程度,还是城外护城河的宽度,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故而,一旦整个长安城陷入战备防御状态,这座周长七十里的庞大城池,将会把攻城战线拉得无比漫长,兵力分部若想均衡,那么攻城力量便会不足够,外界想要攻破这座城,就会难上加难。
眼下,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被囚禁在长安城中,尹御月在舆论之上占据优势,长安城中百姓不知前因后果,只知皇帝被所谓“叛军”包围了,城内如若同仇敌忾,上下一心,那么局势便会更为不利。不过好在,城中粮食有限,断了粮草,他们拖不起时间。只是,包围长安城的绝对主力军——兰陵萧氏率领的陇西军也是长途跋涉而来,携带的粮草有限,一旦粮草告罄,他们也必须要撤军,去进行补给。
沈绥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能够给与他们围城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必须速战速决。故而具体的攻城事项,还需要召集围城的所有将领举行会议,仔细研究再作部署。
李瑾月收回了眺望长安城的视线,对沈绥苦笑一声道:
“我真是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竟会攻打自己自幼长大的家乡。”
沈绥没有说话,拍了拍她的肩膀。
“唉……”李瑾月叹息一声,“真是无从下手啊。”
“毕竟自隋初建立以来,这座城池还没怎么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攻打过长安城的将领,一只手就数得过来。”沈绥道,“不过,办法总会有的,你也不必太着急。”
“怎么?你有办法了?”李瑾月挑眉。
沈绥却指了指瞭望塔下正向她们挥手的杨玉环,以及杨玉环身侧一名面相猥琐的将领,道:
“先问问他们再说。”
李瑾月面上难以抑制地露出了笑容,忙不迭地奔下瞭望塔,大跨步向杨玉环跑去。杨玉环乳燕投怀般冲进了她的怀抱,二人身上的铠甲重重地撞在一
请大家记住网站新地址htt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