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埕终归还是收拾了东西决定去中州,连个告别都没有,只最后看了一眼宫门的方向,就毫不留恋的走了。
方敛璃还废了老大的劲把魏埕悄无声息送走的,可惜人家连声招呼都没打,真是渣男。
魏埕走了没惊动任何人,毕竟皇帝现在也没空去关注一个小质子的行踪,他正在对各地越来越严重的灾情急得焦头烂额。
各地的消息一直催来催去,催的人心发慌,皇帝看到银两一批一批地送出去却没有传回来任何好消息,就把几个大臣骂成了狗,恰巧这时候驻扎在邻国的将士突然传来消息,邻国不知道什么时候偷偷联合了另一个国家,现如今正努力反抗把人赶出自己的地界,皇帝气得脑袋疼了好几天,最终还是下令让士兵先稳住,不能把城池让出去。
就这样又磨了一年,也是魏埕走的第一年,灾情持续没好转,国家还依旧和邻国对峙着争夺城池,在这种让人左右都顾不及的情况下,皇帝过了这么久还不放弃邻国的那个土地先去安定国家,这件事引起许多人的不满。
然后坊间突然传出了一个消息:都是因为当今天子做事不当,才会惹怒老天降下灾祸惩罚人们。
皇帝听到这些传言气得发了好大一通脾气,总觉得是那几个文官放出去诋毁他的消息,怒冲冲的把几个看不顺眼的大臣给打压了一顿。
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逆鳞而上,因为在一个人不安的时候你不鼓励对方,而是强硬的说他做的都是错的,说自己是对的,那肯定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服他,不尊重他,如果他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就更不愿听你的屁话了反而还会怀疑你居心不良,而皇帝就是这种人。
魏埕走的第二年,天灾人怨,所有大臣都劝皇帝别意气用事,还来求了他这个太子一起去劝皇帝,可惜没卵用。
魏埕走的第三年,几个大臣见劝解无望,有几人纷纷告老还乡,皇帝觉得这些大臣如今提出请辞是在打他的脸,连挽留都没有,楚韫也在同时辞职了,方敛璃想着楚桦跟他爹离京后可能会碰到魏埕吧。
魏埕走的第四年,还有些顽固的不愿放弃天下的大臣,纷纷请求方敛璃去逼宫……方敛璃觉得自己脖子有些疼,他做不来这种事啊,而且他还要等魏埕来当皇帝呢。
魏埕走的第五年,听说有些百姓起义了,从中州发起的,皇帝这时候终于有些惶恐了,派人去镇压,起义军非但没被剿灭,还迅速茁壮了起来,有人说起义军可能很早就有了,如今发展壮大之后才露出苗头,也是防止被朝廷消灭掉。
魏埕走的第六年,起义军占据了国家的半壁江山,这时干旱蝗灾终□□速退去,有人说,起义军的首领是上天选定的天子,所以才会收回了灾难。
方敛璃每日听着外面的消息,只觉得自己天天待在皇宫里特别无聊,他如今虽是太子,但是却从来不管朝堂之事,每日只是喝茶赏花,读书写字,过得特别惬意。
因为这几年皇帝的作死,方敛璃也没能如皇后的愿去娶妻生子,因为一开始皇帝看陆家不顺眼,后来是被起义军搞的,方敛璃不可能在这种时候举办婚礼。
这样也好,只是每日都觉得太过无聊,偶尔不小心喊一句魏埕时,才想起魏埕离京好几年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面。
听说国内爆发了内乱,邻国趁机来捣乱,本来的天下是三足鼎立,现如今出来了个起义军,变成四方对峙了。但是邻国想捣乱的心思却没有成功,好像两边都有这种想法,我们国家可以自己内斗,但是别人不可以打我国的人,不然我们就先一起搞死你,然后再继续内斗。
然后邻国就真被国家两拨人给搞死而后瓜分了,两边争的特别激烈,那个背后支持邻国的国家此时也不敢来捣乱了,一直静静观望着看还有没有机会掺一脚。
魏埕走的第七年,朝廷的士兵突然纷纷倒戈,不愿意再为朝廷卖命,编入了起义军的队伍,起义军打的旗帜是“仁”字号,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在皇宫中枯坐了一日,因为起义军的头领是魏郡王,也是魏家在中州先起兵造反的,可能从魏埕被强硬留在皇宫那一日,就注定了今天这个情形,不过也不一定,主要还是皇帝自己作的。
方敛璃去安慰了自己紧张害怕的母后,所有人都知道皇宫可能过几天就要易主了,顿时人心惶惶,开始思考着准备逃跑。方敛璃没管那个刚愎自用,经常疑神疑鬼的父王,他只报护对自己好的人,别的人真没多少感情。
在听说起义军破开京城的城门后,皇帝自刎在宫中,皇后想带着方敛璃跑路,但是京城此时已被围的水泄不通,哪里也去不成,最后只能放弃。
方敛璃只好撑起精神亲自去城门处迎接起义军进宫,并且亲手奉上了国印,而领头的人恰恰是七年未见的魏埕,对方已经完全看不出少年时的青涩,整个人身上都围绕着一股肃杀的气势,看人时的眼神很冷表情也很冷漠,薄唇紧抿时看一眼就让人觉得冻得慌。
魏埕走时方敛璃才十四,还是个少年,如今归来方敛璃二十一,成为了一个玉树临风的青年,就算是皇帝被逼自刎,皇宫沦陷,方敛璃也是一副温和的状态,脸上没有一丝惊慌,不安,愤怒的情绪。
魏埕眼底闪过一抹思念,从方敛璃手中接过了国印,眼神盯着面前站的笔直又清瘦的人,很想把人抱进怀里,但还是忍住了,然后冷淡的开口:“殿下,好久不见。”
方敛璃温和的笑:“确实好久没见了,跟我走吧。”说完,就走前头领起了路,带着起义军进了皇宫。
魏埕看着眼前让自己魂牵梦绕,一想就是七年的背影,微微低下头掩盖住自己的情绪,跟着方敛璃一起入了宫。
魏埕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整理皇宫和安置大臣,魏郡王没有露面,听说在造反的第二年就生了重病,是因为从把魏埕送进皇宫后就开始郁结于心,这么多年过去症状变得无解,如今只能慢慢调养,大权就交给了魏埕的手里。
魏埕很有能耐,他从小就跟着方敛璃学一些治国,理政的书,还有陆太傅这个先生教的也一直记得,所以对这些很是得心应手,其实魏埕很不理解,方敛璃聪明仁善,有德有才,如果他继位必定是一个明君,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抢夺皇位纵容他的父皇,而是任由这个国家衰落,到现在被魏家代替。
方敛璃如今被关在他的寝宫中,包括他的母后,还有一些他寝殿中不愿意逃走的宫人,魏埕好吃好喝的养着他们,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宫人们都说,肯定是当年魏埕承了太子殿下的情,如今才会对他们厚待,没有赶尽杀绝。
这一个多月魏埕都没来找方敛璃,别人都放下了心,方敛璃反倒不淡定了,难不成魏埕不喜欢他了吗?国家都抢了,皇位也继承了,如今怎么还不来找他,就不想他吗?
方敛璃不知道,魏埕如今正在纠结,他特别想去看方敛璃一眼,但是看到对方又忍不住想做点这样那样的坏事,心底的情绪压都压不住,所以只能先忍着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企图来分散一下自己的想法。
然后又过了几日,魏埕憋不住跑去了方敛璃的寝宫,来到时看到方敛璃正在桌案上趴着写字,这场景就像他从未离开过,每次进来这里都能看到的那样,殿下在那里趴着写字,听到他进来就会笑着喊:“魏埕。”
如今殿下抬起头,脸上虽带着笑意,却喊的不是魏埕,而是疏远的:“皇上。”
魏埕听到这个称呼,回过神应了一声,方敛璃站起来给魏埕泡了一壶茶,递到对方面前,魏埕喝下一口茶缓解自己的心情:殿下是个好人,他做不出那种胁迫的事,但是又不甘心,只希望殿下一直和他在一起……
魏埕吩咐下人送来了一桌酒席,然后把寝殿中的人都给遣退,让人守好宫门不许让人来打扰,以念旧的名义忽悠方敛璃喝了好些酒把人灌醉,魏埕痴迷的看着对方醉醺醺的容颜,心底那种蠢蠢欲动的想法突然就压不住了。
守候在宫门处的太监宫女,在第二日天不亮时看到了新皇上匆匆从前太子寝殿中走出来,脸上带着些懊恼和担心,但是整个人又像是很开心很满足,这种复杂的情绪真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皇上这是傻了吗?
第53章皇帝老子给我也不做
方敛璃起来的时候,外头已经是日上三竿了,揉了揉因醉酒而头疼的脑袋,清醒后,才慢腾腾的起来。
他想弄死魏埕那个臭狗熊,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