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传来一阵晨钟长鸣,听起来十分悠远,仿佛远在天际。
和襄默默地啃着青色的野果子。
那果子皮薄核大,能吃的部分并不多,不过听着他嘴巴咀嚼的声音,柳隽修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但又说不出来。气氛也奇怪得很,最终他忍不住开口问道:“有那么好吃?”
“不好吃,”和襄老实回答:“饿了就吃得下了。”
柳隽修伸手夺过和襄手里刚刚用袖子蹭干净的果子,转动着仔细看了看,然后张嘴咬了一口。嚼了两下,苦着脸却没吐出来。“果然……不好吃。”
叮铃叮铃――
脚下隐约传来悦耳的铃声,两个少年同时扭头看去,竖耳倾听。声音越发近了,直至看到有晃动的人影。
“和襄,有人上山!”柳隽修脱口叫道。
过了好一会儿才看清,果然有两人,光光的头顶,长长的素色青衣,不用猜,定是是山上寺里的和尚。
两个少年站起来,都有些激动。
和尚走近,无声行礼。少年回礼。
柳隽修恭谨地问:“师傅,可否带我二人一同上山?我是柳家少爷,一个月前父亲把我的两个书童送到青马寺,我是来找他们的。”
和尚不说话,只点了一下头。看到和襄脚边的果核,回头看后面的那个和尚。后面的和尚取下背上的小包袱,手伸进去掏出两个炊饼。
柳隽修喜不自禁,伸出手接了。和襄也接了,脸羞得红红的。
青马寺不在山顶,不过也花了不少时辰。等两个少年到达寺门前,早已忘了日出这回事,太阳也升的老高了。
和襄看着寺门外听着一辆马车,不禁好奇。
柳隽修似乎毫不在意,嗤了一声道:“坐车上来,自然是快的。”
正好旁边有个扫地的小和尚,柳隽修行了个礼问:“小师傅,宋家的公子进去了吗?”
那小和尚看了一眼马车,点点头道:“是,宋施主是早课的时候来的。”说话间看到不远处站着的和襄,小和尚眼里光点微闪。
柳隽修道:“乱看什么,那是我先生。”
小和尚道:“小僧看着先生不是出家人,却有仙缘。”
“你又知道了!”柳隽修挥挥手,扭头看和襄,“来吧。”
寺里早课刚结束,和尚来来往往十分有序,多是要去后院用饭的。和襄闻到香味,心里舒畅了许多。
柳隽修对寺里很熟悉,从大殿右边绕过去,直接到了舍房。
正屋里有和尚出来,看到俗客匆匆行个礼就走开了。
一进门就听到有人欣喜喊道:“隽修!这一大早的,怎么是你?”
柳隽修咧着嘴走上前去打招呼。
和襄跟在后面,看到一个穿着黄色锦缎长衫的男子,浓眉大眼,十分面善。他身后还站着一个少年,看装扮就是随侍小厮。
“许久不见你了,前两日在傅先生那见到卫兄,他还说起你呢。”
“卫柘?他若说我,必不是好听的。”
“怎会。”
“别说这一大早的见着我在这,你怎么也这么早就来了?”
“还不是我那两个书童嘛。”
“原来如此。”两下会意。
那男子说着,看到还有个人,便用探寻的眼光打量着,问道:“不知这位是?”
柳隽修这才想起还带了人的,想到和襄的身份,便自觉收敛道:“这位是和襄,父亲为我新请的先生。”
“啊?先生?”宋韬玉满脸惊愕,看着分明比自己还小。和柳隽修站在一起,与其说是先生,不如说是玩伴或者新书童还差不多。
柳隽修从他的表情就猜到他内心想法了,脸上挂不住地说:“这有什么?别大惊小怪的。”
宋韬玉实在掩饰不住疑惑,又问:“先生可不是乱请的,你难道不打算好好读书了?”
柳隽修道:“先生就是先生,有什么可怀疑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