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放任他,也是因他才华出众,自己在文林中颇有声名,于家族自有益处。
早前陈十六来报喜,还就此事犯嘀咕:“没想到那净闲居然肯嫁人,还是嫁给邓家的邓旭之。难不成、端郡王倒了,康郡王想要……啧,不大像啊。”
关于净闲真正身世,陈十六并不知情。
甚至关于净闲乃是刘家女儿的事,也是净闲回到刘家后,陈十六才探听到的。改名换姓也就是瞒一瞒平头百姓,真正有根基的人家,谁能不知道“刘清然”真实身份。按理,净闲出身不低,作为刘宾女儿,嫁给邓旭之做继妻颇为合适,偏她名声有损。
认真说起来,净闲做的事,只是断了她做正妻的路,好比私下里不少人想纳她为妾,或私养为外宅的,净闲那等清傲之人,哪里愿意?甚至跟人吟诗宴饮,也是她挑人,从来不是人挑她。
正是她姿态摆的极高,又的确才貌双绝,才惹得邓旭之念念不忘,甚至愿意娶回家门。
不过,若仅仅如此,邓家没那么容易松口。
穆清彦不必猜,知晓净闲突然改变主意,肯定跟其母牌位里那封书信有关。她那么憎恨刘家,却肯回刘家,并以刘家女身份嫁给一个老男人为继室。
这只是净闲的第一步,她是想毁了刘家。
刘家不知道吗?便是刘家没想到,那位康郡王妃会糊涂?
都不是,而是他们无力阻拦。
他们不敢违抗康郡王。
这门亲事略显仓促,早前就隐约有消息传出,如今临近婚期,且端郡王之事已风平浪静,人们才有闲暇关心别的。
婚期就在八月,很近了。
这段时间为着操办嫁妆,刘家繁忙不已。“刘清然”身份特殊,刘家如何能畅快,却又不敢敷衍,面对对方挑刺儿也是一忍再忍。整个刘家,未见战火,却暗涛涌动。
在净闲出嫁的这一天,秋陵县送来了消息。
消息是高天拿进来了,照例是密封的小竹筒。
夜色已深,大多数人家都已安睡,穆清彦和闻寂雪也睡下了。只是秋陵县的消息不同寻常,高天不敢耽搁,在窗外禀报。
闻寂雪立时醒了,直接开窗,将竹筒接了。
穆清彦随之醒了,吹亮火折子,把烛台点燃。
闻寂雪动手很快,尽管纸张上的字细若蚊蝇、密密麻麻,他的目力也毫不受损。几乎是一目三行,当看到末尾部分,面色瞬间变了,手掌顺势一抓,将桌子一角抓断。
一看他这样,便知定然是查出了要紧东西,或许、是“蔡骏驰”的身份终于明朗。
“是谁?”穆清彦轻声问道。
闻寂雪满心都是暴虐,几个深呼吸,强压了情绪,却一字未发,只将手中纸张递给他。
穆清彦接了纸张,凑到灯火跟前,终于看清其上内容——
秋陵县一行,得到的结果与预料中更好,长久以来的追寻没有白费。原本他们猜测,常家老二可能已过世,也的确如此。常家老二在七年前就死了,然,常家婆子还活着,虽说六十来岁了,但精神还算健旺,跟人聊天说话口齿清晰,并没糊涂。
如此一来,自然是从常家婆子口中探听。
这婆子年轻时就是个精明的,当初常家三兄弟因着油坊闹掰分家,也是她一力劝说,才使得常家老二自己做油挑油卖,也是她赞同小女儿给人做妾,给家里谋个更好的出路。
当年常家收养个叫“刘生”的远房亲戚,她记忆犹新。
那时她年轻着呢,大儿子比刘生还小三岁,又有个小儿子,肚子里还怀着。常家那时是有些家底儿,但人口多啊。老大一家子七八个,老三也有四口人,别说往后还会再添人,只目前这些孩子们大了,嫁出娶进的,就得不少银子呢。
她们三个妯娌私下里议论,猜测那“刘生”来历。
自家公婆自家知,若没个缘故或好处,哪里会白领个人养着。
隐约间,到底探到点眉目,好似跟松陵府那边有关。
常家婆子想错了方向,误以为是蔡家那边弄出来的私生子,不好领回家,才寄养在他们家。考虑到不是白养,蔡家又比他们家富裕,妯娌们都不说话,她也就不吭声。
只是没想到,自家孩子没读书,却把个外来没上户的弄到书院里去了。
她心里嫉恨啊,谁不知读书好啊。
如同猜测的那样,刘生初入书院,是跟在林伯翰身边。刘生一心想读书出人头地,到了桐山,知道桐山书院的名头,哪里不心动。常家常给林伯翰家送香油,刘生就寻个机会跟着,找机会表现一二。林伯翰见他才思机敏,言谈有物,便有几分喜欢。又接触了两回,林伯翰心思一动,将其留在身边做个书童。
名义上是书童,实际上是跟着林伯翰识字读书。
这以后,刘生极少出现在常家,当年旧邻都不记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