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拼刺术_抗战之铁血战神_奇书网
返回

抗战之铁血战神

首页
第165章 拼刺术(2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由于时间紧迫,刘猛制定的每项科目的训练时间都很紧张,每天的训练时间更是超过了十个小时,这还不算早晚各需要半个小时的五公里长跑这样的基础体能训练。/p

而刘猛要去做的,就是在为期一周的新兵体能及队列训练结束之前,以最合理的方式弄到四千多柄三棱军刺。/p

以刘猛现有的功勋值,兑换这个数量的三棱军刺之后还能剩下一多半儿。/p

可是怎么解释这凭空出现四千多把三棱军刺?/p

所以,他只能离开万全县,以到周边各县寻找铁匠铺同时打造的名义,在适当的时候把这些军刺拉回来。/p

同时,也是为了寻找那个适合建造制药厂和军工厂的地方。/p

经过实地考察,刘猛最终将这个地方选在了察北,距离草原最近的一个县城-----化德。/p

选择这里,自然是因为化德县的地理位置有着先天的优势,距离和日本人目前占据的热河省边界有一定的纵深,可对日本人形成足够的防御;但又不是太远,足以给未来去往热河战斗的部队提供后勤保障。/p

刘猛已经想好了,等他亲自看着这些新兵们完成第一项正式的军事训练之后,他就立即动身去化德县,着手建立制药厂。/p

而之所以要亲自跟着这第一项训练,因为它的名字叫-----拼刺术!/p

日军能用拼刺彰显所谓大日本帝国皇军的武勇,那么刘猛的部队也能用三棱军刺告诉他们,流尽鲜血的侵略者,和只会凄惨嚎叫的山猪,并没有什么不同。/p

根据刘猛所掌握的资料,日军的拼刺术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借鉴了东洋剑道一刀流一击必杀的特点,再结合长期的训练,将一挡一拨一刺训练成士兵的本能。/p

而且在战争初期,中国士兵并不知道,日军在准备进行白刃战之前,都会搞个小花招,会在腹部缠上两层厚厚的帆布,如果力量不够,刺刀没完全刺透帆布,他们就会反戈一击。白刃战软硬件皆不如人,还被人坑,中国士兵在战争前期白刃战上被全面压制也是正常的了。/p

当然,自从刘猛的到来和三棱军刺的诞生之日,日军在白刃战上的优势统统划归乌有。有了三棱军刺这样的凶器,别说帆布,就是块铁皮,也是一刺即穿。/p

更重要的是刘猛亲自制定的拼刺术训练大纲,是脱胎于日军的东洋刺,却又融合了中国的枪术,是共和国在三十年后根据武术大家顾留馨和他所著的《劈刺实验录》所改良完成。/p

顾留馨做为一名武术家在历史上声名不显,但这位文武双修的练武达人着实是个武痴。/p

从11岁开始习南拳,后从宫荫轩、刘震南、陈微明、武汇川、徐致一、吴鉴泉、陈发科、林济群、孙禄堂等学习心意六合拳、诸式太极拳与推手、形意拳以及八卦掌、八方刀、骑枪、棍术、剑术等拳械;/p

并向友人田毓荣、傅采轩等学跤术及拦手门拳术;还向唐豪习日本劈刺术等。所学之杂,在近代史上实是再难找出第二人选。/p

当然,让他名动华夏武术界的不是他的武功,却是他糅合中华武术为基础吸收了日军东洋刺的优点,历经三年实际苦练膍胵之术,写了一篇《劈刺实验录》,准备贡献给抗战将士研习;/p

可后来由于在国家层面上对拼刺之术的需要远比不上枪炮等热武器装备的需求。这本将东方实战武术发挥到极致的拼刺术直到共和国成立十年后才成为一线部队的实战教材。/p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和国的单兵装备越来越先进,这篇本应该在实战中让敌人在共和国刺刀下颤抖的拼刺术竟然没有得到多少实战的机会。/p

不过,没经历过实战,并不证明这种拼刺术不强,前世已经快达到单兵技能巅峰的刘猛在和已经年近五十的父亲以木棍为武器仅以拼刺之术搏杀对抗中,竟然大败而归。/p

否则,刘猛也不会记下这个在现代军人看来已经老掉牙的拼刺刀战术了。。。。。。/p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