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材质。
说着,楚琛把卷轴拿到手中,说道:你们看,这幅绢本看起来非常疏朗,光洁度也很差,说明这是用一梭一丝一压紧的操作方法织出来的,试问,又有多少人舍得用手工绢来作假
说着,他又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随后说道:而且绢本的经线用的是双丝绢,纬线是单丝,绢丝粗细均匀,织得也紧密,这应该是明代绢本的特征。另外总而言之,我认为这应该是一幅明代的绢本画,而且绢的质量非常高。
听了楚琛的解释和结论,陈大爷夫妇不禁目瞪口呆。什么意思,难道这是不是赝品,真的像楚琛说的那样,是幅仿作
郑秋达也显得非常诧异,过了片刻,他说道:小楚,可是刚才大爷说过,明明和真迹一模一样,要说这是揭二层,但这明明是绢本画,想揭也揭不出来啊
见大家都看着自己,楚琛哈哈一笑:老郑,你难道忘记木版水印了
对啊,我怎么忘记还有这种工艺了郑秋达拍了拍自己的脑门。
陈大爷连忙问道:楚老师,什么是木版水印啊
楚琛笑着解释道:木版水印字画是我国特有的复制工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字画。
说起来,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出现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
由于这项工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我国目前纯粹作为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不惜工本的,但从取得的成果来说是巨大的。
楚琛接着说道:木版水印字画的制作是一个极为专业,也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它分为勾描刻板水印装裱这四个步骤,前三个步骤就是重之中重,而且非常的费工费时。
它不仅涉及制作人员把握原作的素养,也涉及其描绘雕刻功底。在套色印刷时,更涉及制作人员的精湛技巧,材质颜料水分,甚至气温湿度,稍有掌握不慎,都会导致前期劳动白费。
正因为如此,一幅木版水印字画的制作成功率相当低,以明代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为例,光一套木版就耗费了几十个专业人员前后十年的劳动,堪称工程浩大,投入不菲。此外,一套木版的使用次数也相当有限,通常情况下,整套有效使用不过百余次。
听到这里,陈大爷就说道:那也就是说,如果我这幅画是木版水印字画的话,很可能现在还存有不少幅,但如果真有的话,也早就传出来的吧
楚琛说道:我是说使用次数不下百余次,但只印了一次或者几次也是有可能的。您要知道,赵佶的柳鸦芦雁图虽然分为上下两部分,不过在明代那会都是内府收藏的,不是皇帝本身或者皇族,怎么可能拿出来水印
而对这些人来说,做许多事情往往都不惜工本,就算刻好了模板,只用一次就丢掉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您说和沪市博物馆收藏的一模一样,不也正好证明水印模板的制作水平高吗这更能够从侧面证明这一点了。
听了楚琛的解释,陈大爷激动的搓着手,兴奋的连连点头道:是啊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老太太说道:行了,你心脏不好,就别激动了,还是先看看到底对不对吧。
刚才楚老师都说是明代的绢本画了,肯定错不了
陈大爷哈哈笑着把桌子小心的清理了一下,随后戴上手套,小心的展开了画卷。
只见,前段表现的为楼鸦在柳树上休息喜戏的场景,柳和鸦采用没骨画法,设色浅淡,构图洗练。粗壮的柳根,细嫩的枝条,姿貌丰腴的楼鸦画得都很精细工整。楼鸦双双休息喜戏,形态自在安详。点睛用生漆,更显得神采奕奕。画面在黑白对比和疏密穿插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后段为四只芦雁在芦草蓼花边栖息,以浅赭设色,增强了秋天萧疏的气氛。组合起来,正是著名的宋徽宗赵佶所作柳鸦芦雁图。
随后,楚琛连忙拿起放大镜一点点的仔细观察起来,足足二十多分钟后,他才长舒了一口气,面带笑容的点头道:对,确实是木版水印制作的,而且水平非常高超,在当时,应该不是一般的工匠所能做得出来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