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并不像近代一样迅速,往往一场攻城战要打上数月甚至数年。
在每场战斗之后,双方都会给对方休整的时间,让对方处理战死的士兵。
一般是攻城的一方先清理战场,守城方这个时候也不会乘人之危出来攻打。
在古代,一支军队的名声是很重要的,如若做出此等无耻之事,那么,他的军队就会失去民心。
败了名声。当攻城方清理完毕后,便会退到几里之外,让守城方的下来清理战场。
期间,双方都不会再发生交火。
由于,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不成文的规矩,所以,历史上并未出现过清理战场时被偷袭的案例。
在战国时期,曾流行起了一种十分残忍地嘲讽敌对方的方式,俗称“骷髅堆”。
后世又叫“筑京观”。
其实,就是把死去的敌方士兵夹杂着泥土堆成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土堆,再在上方插上己方的战旗。
可以说,这种做法极为不人道。然而,历史上就有一位中国皇帝吃了这个亏,他便是昏君隋炀帝。
当年,野心勃勃的隋炀帝想通过攻打高句丽来扩大自己的版图,没想到反被对方打得溃不成军,还在战场上搭起了“骷髅堆”。
搞得他对小小的高句丽充满了怨恨。好在,后来的唐玄宗一举拿下了高句丽,帮前者报了仇不说,还出了这口恶气。
除了土葬以外,火葬也是古代战争中盛行的处理尸体的方法。
和土葬比起来,火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劳动成本,虽然会产生硝烟和污染,但是,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也是很不容易的了。
相传,秦国打天下的时候,军队后方堆积的尸体烧了整整半月才完全化为灰烬,由此可见,古代战争之残酷。
尸体的处理是必须迅速的,不然后续的瘟疫会造成更多的伤亡。
当军队攻入城内后,尸体的处理就会变得非常棘手。
城内的战斗一般不像城外那么大动静,一般是巷道里的追逐战,死了的士兵很有可能就会在倒下的地方直到腐烂。
冬天还好,夏天的话就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疫病。
所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被攻打的城池里多数地方都会燃起火焰,其实,这些火焰就是在处理死去士兵的尸体。
无论是敌人还是自己,大家都是士兵,也许大家都会死,不是今天就是明天。
所以希望死了之后,自己的尸体也能得到尊重。
起码不要抛尸荒野,任由腐烂或者被野兽吃掉。
能在战场上战死,是作为一个士兵的荣誉。
但是,也同时是士兵家人的不幸。
厚葬回乡和马革裹尸都是战争摧残下的产物,无论哪方是正义,受苦的却总是人民。
董卓也下了命令,无论是蜀军还是自己的士兵的尸体,都要得到掩埋。
大家也对董卓的这个做法很是赞同。
回到襄阳城中,董卓还让陈宫建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接下来的几天,军队在襄阳暂时休整,为了继续进攻荆州的其他地区,董卓还令人让洛阳继续生产装甲车。
已经有五辆装甲车在来的路上了,弹药也需要得到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