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煤山。
时隔一年多,朱慈烺登上了让他魂牵梦绕的北京煤山,看到的却是面目全非的风景,真是太让他失望。不过朱慈烺对金汤一般的煤山堡垒和北京倒是挺喜欢的。
“北京本来应该建设成一座巨型堡垒的啊!”朱慈烺对着几位跟随的重臣说。
朱纯臣问,“陛下,怎么说?”
朱慈烺解释,哪怕是天子守国门,北京也应该修成能够长期坚持的堡垒才对,可明成祖却修了个堪比南京的大都市,这怎么能行呢?
南京地处鱼米之乡,又有长江水运可以依托,很容易就能从上游和江淮之间获取大米,自然是多少人都能养活了。可北京不能这样搞哇?
北京周遭产粮不多不说,还有蓟州、辽东、宣府、大同四个军镇!
虽然明朝搞军户屯田制,但是这四大军镇当中也就是辽东镇的土地肥沃一些,其余三个镇就算不碰上小冰河期也很难有什么好收成。长期来看,靠他们种地自给是不现实的,没有那么好的农业条件。
所以蓟州、宣府、大同三镇,必须要靠南方的粮食和财力支援,才能够长久维持。而在火车、轮船出现之前,长途运粮的消耗是相当惊人的!
因此天子如果真要在北京守国门,就必须要控制住北京的人口,有个十万八万的就差不多了,绝对不能搞出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这不是跟蓟州、宣府、大同三镇抢口粮吗?
而且天子脚下的大都市必定容易赚钱,前线苦哈哈的士兵拿什么去和住在二环、三环内的北京人抢米面?
北京作为天子守国门的地方绝对不能搞大了,弄个十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个顶天了。就现在被多尔衮、福临缩小过的北京,在朱慈烺看来还是大了。
那个14门加18堡的城池还是太大,没有四五万人根本守不过来——这还是改了棱堡后节省兵力后所需的守军数目。
所以朱皇帝再入北京之后,就琢磨着要拆除北京的老城墙了——因为在收复北京之后,一大堆的人都在劝说朱慈烺不要把北京变成北平,大明还是因为保持南北两京,最多再加个西京武汉。而北京更应该成为天子守国门的要冲之地!
大家都这么说,朱慈烺也打算要从善如流了,所以北京的老城墙多半就保不住了!
在拆除城墙之后,朱慈烺还打算拆毁北京墙和皇城堡垒之间所有的建筑,再用拆除北京墙得到的材料加固皇城棱堡。皇城棱堡其实也不小了,棱堡的内圈周长(不算外面的出堡)周长也有二十余里,内部的面积超过十个平方公里。没有上万精兵(一米城墙站一个兵也上万了),也很难守卫周全。
所以朱慈烺站在煤山上观景的时候,就在心里面画几何图形——修棱堡、攻棱堡就是道几何题啊!
把北京建设成一个大棱堡内套小棱堡(皇城棱堡)的格局,大棱堡就采用与大沽口新城一样的经典的沃邦1式体系。经典的沃邦1式体系,可以说是棱堡之大成,北京如此重要之地,肯定得建最顶级的棱堡。
黄大宝突然说了一句,“老槐树怎么没了?”
听见黄大宝说话,朱慈烺才从自己的思绪当中出来,应了一声:“啊,什么没了?”
“老槐树没了!”黄大宝说,“原来煤山上有好多,现在一棵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