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风和日丽。京都大码头,这日子,还是如往日一样热闹。如今才出了三月份,京都大运河京城这一段也解封了。所以谢文庆商船也决定这一日出发。
来送行的人不少。
正好是休沐日,许泽谨和许泽玉带着许兮品,还有下边的子侄过来送行。谢学仁也在送行人之列。
经过了许泽谨的一通劝说,谢文庆打定主意让谢学仁住在许家,连着许大囡也住了过来。让谢学仁跟在许泽谨身边好好地学三年。要说许家的学习氛围就是浓厚,如今可是出了三个进士了。随便哪一个都能给谢学仁指点。这是屠举人等人羡慕不来的。
现在码头,许泽谨对许泽义叮嘱:“书籍我都让人送去船了,你好好地用。虽然你打定主意了,可做大哥的我还是想你三年后再考一次,想来爹娘也是这个意思。你也别着急反驳。这些年,爹娘的身子在方爷爷的调养下,还算是硬朗的。你不用这么快就下决定。回去本来就是我的责任。”
许泽义摇摇头,“大哥,我已经想好了,还怎么做,你都给我写了详细的细则。再说还有子俊哥帮忙呢。你别看子俊哥平日里科举上比不上你们。可他把柯先生家的私塾办得可是有声有色。也就是柯师弟回来了。子俊哥才想着来京城看看的。”
许泽谨听到这里觉得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再想问,许泽义再是不肯说了。怕是顾子俊来之前有过叮嘱吧。左不过也就是那么点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儿。
“行了,还是什么事儿我也能猜到。你们回去好好地办学。多听听他的意见。”
叮嘱好了,商船差不多也要开了。
许泽谨目送船只远去。等看不到影儿了,这才对大伙儿说道:“行了,都看不到影儿了,咱们也回去吧。有事儿的去办事儿吧。”
有了许泽谨这话,码头上送行的人有就各自坐上马车去办自己的事儿了。今日送走亲人,许泽谨突然觉得心情低落,所以乘了马车就回去了。
一个月后,许泽谨就接到了许泽义的书信。
信上说,许泽义这次回去,拜访了村长叔,就是许泽青的父亲。说明了在村里建造书院的提议。得到了村长叔的支持。便是许泽青也表示等书院落成了,想要来当教书先生。许泽义是满口答应。许泽青再怎么说也是秀才,给孩子们启蒙那是绰绰有余了的。
不过下乡人难有财力支持孩子科举的。这个时候许泽义就想到的许泽谨在城西办的学堂。顺便开一个教授算学,做帐的课程。只是这方面的人手,许泽义着实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便在心中拜托许泽谨帮忙。
许泽谨看到这里,拍手叫好。许泽义在老家做事顺利自然是好的。有想到账房团里哪位可以过去。只是想想都不怎么可能。不免思索人选。
倒是一边跟着一起看书信的许兮品提议道:“阿爹,若是我没有想错的话,当初跟着您去万县的钱粮师爷万师爷不是在绍县嘛。不若您写一封书信过去,让三叔上门去请了来授课岂不是更好。”
这话,许泽谨自然赞同的。准备等下就写信过去。
书信上还提到,村长为支持,还特地拨了一块村中公中用地。虽然是块野地,可到底是个心意,也算是村中人的支持。许泽谨泽放心不上。这可是事关许家村下一代,可不能马虎了。
又因为许家的藏书,对于这个书院的建立是很有好处的。周围的不少村子里的人都愿意送孩子过来读书。书院倒是能自给自足。
“太好了,大哥,村中有了学堂。那村子里的孩子也就不用像我们一样寄居在亲戚家。或者每日赶许多的路。”
许泽谨也跟着点点头。
“是啊,咱们那儿到底是偏僻',不过有了这书院就不一样了。也算是了了你我的心愿。”
两兄弟唏嘘了一会儿这才商量着写书信回去。帮着许泽义解决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