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明朝繁荣
明仁宗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死了,他在位时间虽短,却努力由酷政向仁政转变,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明仁宗死后,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被称为仁宣宗。仁宣宗在位十年,他继承父亲的事业,励精图治,把大明王朝推向繁荣,史称仁宣之治,也叫仁宣盛世。
朱瞻基是明仁宗的嫡长子、朱棣的嫡长孙。朱瞻基出生那天,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去世不久的朱元璋赐给他一个大圭,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昌盛。”大圭,是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象征着皇权。
朱棣醒来,正在用心琢磨着梦境,忽然有人报告说,他的第一个孙子降生了。朱棣满心喜悦,马上跑去看孙子。朱棣见婴儿长得很像自己,更是高兴,说:“这孩子英气满面,符合我做的梦。”此后,朱棣对这个长孙疼爱有加,悉心培养。
朱瞻基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聪明好学,熟读四书五经,胸有智谋,明显超过其他人。朱棣很喜欢这个孙子,无论是巡视外地,还是远征蒙古,都要把他带在身边。朱棣把自己的经验和治国之道悉数传授给了孙子,使朱瞻基进一步增长了才干。因此,朱瞻基既有父亲的学识和仁义,又有爷爷的英武和果敢。
朱瞻基十二岁那年,被朱棣册封皇太孙,明确了他皇位继承人的身份。朱棣之所以没有废掉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与这个孙子有着很大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孙子而影响皇位继承的,并不是个例。雄才伟略的晋武帝坚持让白痴儿子继位,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他有一个聪明绝顶的孙子,只有白痴儿子当上皇帝,聪明孙子才能够继位。
公元1425年5月,明仁宗病重,紧急召回尚在南京的朱瞻基。朱瞻基没有片刻停留,迅速北上。进入山东乐安州地界之后,朱瞻基一行突然转向,绕过乐安,转道奔赴北京。
朱瞻基是在提防心怀叵测的叔叔朱高煦,乐安是他的封地。朱高煦果然派出了刺客,想刺杀侄子,趁乱夺位。由于朱瞻基机智果断,朱高煦的阴谋没有得逞。
朱瞻基顺利继位,被称为明宣宗。朱高煦刺杀不成,竟然公开造反,企图武力夺取皇位。明宣宗御驾亲征,不到一个月,就平息了叛乱,朱高煦和几个儿子相继被杀。
明宣宗在平定叛乱、巩固统治以后,开始精心治理国家。明宣宗首先选贤任能,重用贤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皆有安邦济世之才,人称“三杨”,被明宣宗选入内阁,辅佐朝廷;于谦、周忱等人廉政爱民,被明宣宗提拔为巡抚。在明宣宗时期,贤臣辈出,人才济济,他们为开创仁宣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宣宗改变了朱元璋、朱棣时期的严苛风气,而是继承了父亲明仁宗的宽和政风,对待大臣比较宽厚和包容。明宣宗还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君臣关系和谐,朝廷形成了宽松良好的政治生态。
明宣宗勤政爱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有一次,明宣宗去农田视察,见一农民正在耕地。明宣宗亲自扶犁耕田,没耕几下,就气喘吁吁。明宣宗对大臣们说:“农民真是太苦了,朕推了几下,就累得不行,何况农民终年劳作呢?”由于明宣宗了解民间疾苦,他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对百姓有利的政策措施。
有一次,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明宣宗迅速安排官员前去灭蝗,与此同时,他还派出督察人员,监督灭蝗官员的行为。明宣宗对大臣们说:“从前闹蝗灾的时候,有些官员趁机贪污,敲榨百姓,百姓们说,他们比蝗虫的危害还大。所以,今后决不允许这类事情发生。”
明宣宗十分珍惜民力,他在位期间,不搞大型工程,不大规模对外用兵,停止采木等浪费人力的活动。老百姓徭役很轻,能够安居乐业。
明宣宗主张慎用刑罚,而重在教化,因此,他大力推广儒学,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努力减少犯罪,力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明宣宗重视发展经济,使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各地粮仓都很充裕,百姓生活大为提高。商业、手工业十分发达,冶铁、造船、制瓷、织染水平,都超过前代。仁宣之治,是整个明朝的繁荣时期。当然,这个繁荣,是在朱元璋、朱棣、明仁宗等有为君主基础上形成的。
在明宣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亲叔叔公开造反,意图夺取皇位。明宣宗毫不畏惧,御驾亲征,很快平息了叛乱。这是明朝历史上又一次叔侄相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