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开创弘治中兴
明朝在仁宣盛世之后,出现了土木之变和宫廷内斗,严重影响了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明孝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努力克服前朝弊政,使经济社会得到恢复和发展,再次出现兴旺景象,史称弘治中兴。
明孝宗登基的时候,接手的局面很不乐观。由于明宪宗晚年怠政,致使朝纲混乱,奸佞横行;成化年间爆发了荆襄流民起义和广西瑶族起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也很困难,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这些问题,严重考验着一个十八岁年轻皇帝的执政能力。
明孝宗虽然年轻,却懂得治国之道,他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前朝留下的奸佞小人很多,大臣李孜省以进献房中术得到宠信,他与太监梁芳勾结,结党营私,祸乱朝廷,。明孝宗上台以后,立即逮捕两人,同时清除其同党,奸佞之人被清除干净,朝廷为之一振。
当时,朝廷除了奸佞之外,还有大批庸官。内阁大臣万安、刘珝、刘吉和六部尚书等人,尸位素餐,只知道溜须拍马,整天喊万岁,没有任何作为,被人戏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明孝宗果断罢免了他们的官职。
与此同时,明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一批贤臣得到重用,一些受到迫害的忠良重新回到朝廷。明孝宗特别注重选贤任能,他把四品以上官员的名单贴在墙上,以便于掌握情况,随时发现和选拔人才。
明孝宗大刀阔斧地对官员进行整顿,从中央到地方,升迁或者罢免的官员涉及数千人,很快形成了吏治一新、贤臣辈出的局面,为弘治中兴提供了坚强人才保证。
令人称道的是,明孝宗整顿吏治,虽然涉及数千人,几乎来了个大换血,但很少有被杀的,遭到重罚的也不多,多数只是免职或贬官,因而社会比较稳定,没有造成动荡和混乱。
明孝宗对待大臣十分宽厚,很少斥责,更没有鞭打过一人。朝臣晚上加班返家时,明孝宗必定派人执灯相送,事虽不大,但皇帝如此体恤臣子,实属少见。
明孝宗能与朝臣推心置腹,亲如一家;臣子们对皇帝敬重佩服,尽情施展才干。这种群臣和谐的局面,是朱元璋、朱棣酷政时期所没有的。人们称赞说,“弘治朝中多君子”。
明孝宗体恤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不管哪里发生了灾荒,一概免除税赋,并及时抗灾赈民。对鳏寡孤独者和贫民给予救助,还时常为贫困户提供耕牛和麦种。明孝宗多次下发诏令,严厉禁止官员侵害百姓利益。
治理水患,是弘治时期的一大政绩。黄河由于带有大量泥沙,在下游形成了地上河,时常决口,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明朝建国以后,在永乐和明景帝时期,曾经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治理,得到改善,但到明宪宗时期,河患又趋于严重。
公元1489年,明孝帝即位两年之后,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堤,淹没了大片土地,中原成了一片泽国。明孝宗下令,以朝廷为主,会同河南、山东、河北三地,共同治理黄河,筑长堤,修水闸,引黄河水由大清河入海,有效治理了水患。
公元1492年,江南的苏松河泛滥成灾。明孝宗诏令江南各府治理水患,组织了二十多万民工,清除淤塞,疏通河道,加固堤坝。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此后二百多年里,江南基本上实现了旱涝保丰收。
在军事方面,明孝宗也有建树。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明军三次征伐哈密,收复了嘉峪关以西的大片土地。明孝宗还修缮长城,有力抵御了外敌侵扰。明孝宗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以积极防御为主,没有劳师远征。另外,与琉球、日本、爪哇等国,都保持着友好往来。
明孝宗也有一些弊政,如偏袒外戚、宗亲,宠信宦官,沉迷佛道等,对后世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总体而言,明孝宗是一个宽厚仁义的好皇帝,也很有作为。
弘治中兴遏止了明朝土木之变以后的衰落走势,恢复了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可惜,弘治中兴时间比较短暂,明孝宗英年早逝以后,明朝再次陷入衰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