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一代明相张居正_新视角读明史_奇书网
返回

新视角读明史

首页
61、一代明相张居正(1 / 1)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一代明相张居正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因而明朝很少有重臣专权。可是到了万历时期,由于皇帝年幼,首辅大臣张居正主理朝政,他便成了权倾朝野的重臣。幸运的是,张居正一心为国,干得很出色。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执政十年,锐意改革,促进了万历前期的兴旺和繁荣,被誉为一代明相。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出身书香门第。张居正少年时期勤奋好学,聪慧敏捷,十五岁考上秀才,不久乡试中举,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入朝为官。

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说张居正十三岁时就考中了举人,但湖广巡抚顾璘认为,这不利于他以后的发展,因而故意挫他锐气,没有录取。张居正受此挫折,果然成熟了许多,三年后再次考中了举人。

《明史》的记载有所不同。《明史》说,张居正十五岁考取了生员,俗称秀才,不久就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

湖广巡抚顾璘主持举人考试,他看了张居正的试卷,惊呼道:“这是国宝”。顾璘亲自接见张居正,并解下身上的犀牛皮带赠给他,鼓励他说:“你日后必定会佩玉腰带,犀牛皮带是捆束不住你的”。顾璘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并且以善识人才而著名。

张居正长得眉清目秀,长髯飘飘,满腹经纶,办事干练,而且城府很深,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历任首辅大臣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等人,都很器重他。

后来,首辅大臣徐阶推荐张居正做了隆庆的老师。张居正时年四十岁,比隆庆大十二岁。隆庆当时还是王爷,他对张居正的才华十分佩服。

隆庆当上皇帝之后,就擢升张居正为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张居正等人尽心竭力,辅佐隆庆皇帝推行新政,消除了嘉靖后期的一些弊端,使国力有所恢复。

隆庆皇帝死后,李太后驱逐高拱,让张居正做了首辅大臣。张居正有李太后撑腰和冯保支持,开始尽情施展胸中抱负。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使明朝在隆庆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欣欣向荣,史称张居正改革。

在政治上,张居正主要实行了考成法。考成法是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明朝原来的官员考核制度,时限较长,京官六年才考核一次,地方官员三年考核一次,并且十分笼统,标准不明确,因而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

张居正对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把朝廷和地方官员每年应该办的事情,逐条细化到各月,记到帐薄上,形成了十分严密的绩效考核机制。

考成法详细具体,由多个部门逐月检查,奖优罚劣,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朝廷形成了人人勤政实干、不敢懒惰和敷衍的风气,行政效率大为提高。不过,张居正对官员的处罚力度很大,在他主政期间,有三分之一的官员在考核中受到处罚,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怨恨。

在经济上,张居正强力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际上是赋税制度改革,就是把各种田赋、税收、杂征合为一条,折算缴纳,并由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了征收,也有效避免了官员巧立名目,敲诈百姓。

一条鞭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它减轻了民众负担,缓和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大幅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对于万历前期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居正还在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力图富国强兵。张居正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使万历前期达到了繁荣富强。

张居正的改革,也有一些缺陷。他竭力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对其他学术思想进行打压,甚至下令拆毁全国各地的书院,引起一些读书人的抵制。

张居正强力推行改革,遭到一些保守派官员和不同意见者的反对;张居正强硬的个性和工作作风,也招致一些官员不满。有的人上书,说张居正改变祖宗之法,擅权作威。在张居正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没有回家守孝,朝中一些大臣纷纷弹劾他不孝,引起一场很大的风波。

张居正似乎心胸不够宽阔,肚子里不能撑船,他没有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反而态度强硬,毫不妥协,对反对他的官员进行打击,有的遭贬,有的免官,有的入狱或被流放。张居正在朝中树立了一批对立面,为死后遭到清算埋下了祸根。

张居正在推进改革和主理朝政的同时,还受李太后之托,尽心竭力地管教万历小皇帝。不过,张居正对万历过于严厉,致使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万历皇帝长大以后,开始亲政,张居正对他的管教仍不放松,列出太祖皇帝祖训四十多条,让他每天背诵。万历表面上不敢违背,心里却十分反感和厌烦。

公元1582年年初,张居正患病。万历皇帝拿出很多金钱为他治病。张居正病了四个多月,没有起色,感觉不久于人世,便推荐潘晟、梁梦龙等十余人,说他们可以担当大任。万历把张居正的推荐书贴在内宫屏风上,表示重视。万历皇帝还令朝臣一齐斋戒,为张居正祈祷增寿。这个时候,万历的态度和做法,属于正常。

到了六月,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万历皇帝为之辍朝,下诏以九坛进行祭祀。追赠张居正为上柱国,谥号“文忠”。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太傅、太师的尊号。

张居正死后不久,有些大臣上书,指责他的错误。万历多年被张居正严厉管教,此时产生了报复心理,他令亲信太监张诚秘密调查。

张诚为人狡诈,曾经受过冯保压制,怀恨在心,于是,他详细奏报了张居正与冯保相互勾结、骄横恣肆的事情,真的假的都有。张诚知道万历贪财,还不怀好意地说,二人贪污敛财,家中宝藏超过了皇宫。万历皇帝听了,果然很动心。

万历下令拘捕了冯保,从他家中抄出了大量金银珠宝。冯保被发配到南京孝陵种菜,不久死在了那里。

万历见从冯保家里搜出了大量钱财,认为张居正家里财宝肯定也不少,便借大臣攻击张居正之际,下诏剥夺了张居正的上柱国、太师封号。张居正临终前推荐的大臣,不仅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贬职削官。

万历派张诚带领锦衣卫赶到荆州,去抄张居正的家。荆州官员事先得到通知,锁闭张居正的家门,家人逃进空房里躲避。等到张诚赶到的时候,已经饿死了十多人。

那么,从张居正家里搜出多少东西呢?《明史》没有记载,应该是不多。因为锦衣卫拷打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追问财产哪里去了。张敬修受不了酷刑,胡言乱语,说有三十万两黄金,藏在几个亲戚家里,结果没有。张敬修怕再被拷打,一狠心上吊自杀了。

见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下了手,有些朝臣胆子大了起来,告发张居正的越来越多。后来,万历皇帝下诏,削去张居正所有的官衔品级和荣誉称号,把他的罪行公布天下。万历皇帝甚至说,张居正论罪应当剖棺戮尸,姑且宽免。

令人不解的是,万历在张居死后不久就大肆清算,那个一直为张居正撑腰的李太后,为何不发一言?这个时候,李太后只有三十七岁,正值壮年。不知道李太后是管不住儿子了,还是不想管?

《明史》记载说,李太后没有去管张居正,却过问了冯保被发配之事。万历敷衍着说:“冯保没有大错,只是受张居正牵连,儿过一阵子就把他召回来。”万历皇帝把母亲糊弄过去了。

张居正死了以后,他的改革措施大部分被废除,朝政混乱,明朝便江河日下了,许多人又怀念起了张居正。后来,万历皇帝的孙子明熹宗为张居正平反,恢复了他的官爵谥号。

万历皇帝从小受到李太后、张居正、冯保的严厉管教和监督,犹如“三座大山”。三个人都是好意,一心想把皇帝培养成明君。可是,万历皇帝却感觉像被大山压着一样,有些喘不过气来。

现在好了,张居正死了,冯保被驱逐,李太后也不管儿子了,“三座大山”被消除,万历皇帝顿时感到浑身轻松。他对张居正、冯保进行清算,发泄了心中怨气,然后,亲自处理政务,打算干出个样子,给母亲和大臣们看看。

明朝经过张居正十年改革和治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财政充裕,国力强盛,于是,万历皇帝连续发动了宁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鲜之役,宣扬了国威,巩固了疆土,史称万历三大征。但是,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明朝便开始衰落下去了。

万历三大征其中之一,是朝鲜战役,这是明朝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