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柳述、元岩在杨坚身边侍疾,另外还有宣华夫人也在寝宫服侍,其他人无诏不得入内,太子杨广也不例外。杨广内心着急,便写密信给杨素,询问皇帝驾崩后如何处置。杨素自然也很重视,写了好几条意见,派人秘密交给了杨广。
7月13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送信人把杨素给杨广的密信,误送给了杨坚。杨坚看后很恼火,觉得自己还没死呢,他们就忙着抢班夺权,自然心中愤怒,但并没有发作。
这个时候,偏巧又出了意外。宣华夫人陈氏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垂泪说:“太子无礼”。杨坚终于大怒,捶着床板大骂:“这个畜生,怎么能够托付大事?独孤皇后误我!”
杨坚怒不可遏,叫来柳述、元岩,说:“速召我儿”。柳述、元岩认为是召唤杨广,杨坚忿忿地说:“不是杨广,是勇儿”。于是,柳述、元岩赶紧去起草诏书。这个时候,杨坚传诏杨勇,明显是想重新更换太子。杨广面临着巨大危机。
杨素此时处于高度警惕之中,自然知道了这突发事变,心中大急,火速告知了杨广。两人经过紧急商议,当机立断,立即采取了四项紧急措施。一是马上将柳述、元岩逮捕,关进监狱,后来二人被害;二是撤换宫中卫士,由杨广的亲信宇文述,带领东宫士兵包围了仁寿宫,严禁任何人出入;三是派心腹张衡进入杨坚寝宫侍侯,而把包括宣华夫人在内的所有人,全都关到别的房间里;四是派杨素的弟弟杨约,火速赶回长安,假冒皇帝诏令,杀死了杨勇,绝了后患。
当时,杨广、杨素已经控制了朝廷,大权在握,采取这些措施,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实际上就是一场政变,他们果断囚禁了皇帝,切断了杨坚对外的一切联系。这个时候,不管杨坚有多大本事,也无能为力了,何况他还是一个垂死的病人呢?
就在杨广、杨素囚禁杨坚的当天晚上,杨坚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杨坚是怎么死的,是连气加惊,病情加重而死,还是杨广命人害死的?《隋书》没有记载,只是说驾崩。
《隋书》还记载说,杨坚死后,宣华夫人陈氏恐惶不安。不久,杨广派人给她送来一个金盒。宣华夫人担心是毒药,战战兢兢地打开一看,原来是几枚同心结,这才放了心。当天晚上,杨广就和宣华夫人住在了一起。
《隋书》对杨坚去世前后的整个过程,记载得十分详细。《隋书》并没有记载杨坚是被杨广杀害的,可见杨广弑父,是没有证据的,如果有证据,《隋书》一定出大书特书,决不会隐瞒。不过。从《隋书》记载的逻辑推理来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突发事变的时候,杨广为了抢夺帝位,残忍地杀害了父亲。
《隋书》作者出于职业道德,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没有记载杨广弑父,却似乎引导着人们,朝这个方面去猜想。所以,有不少学者,对《隋书》的记载存有怀疑,特别是对事变中关键人物宣华夫人的行为,提出了不少质疑。
宣华夫人姓陈,是南陈皇帝陈叔宝的异母妹妹,南陈灭亡时当了俘虏,被充入后宫做了宫女。陈氏性格文弱,又很聪明,令人怜悯。独孤皇后活着的时候,性情妒忌,不准杨坚接近任何女人,唯独允许陈氏可以侍侯皇帝。独孤皇后死后,陈氏受到宠幸,被封为宣华夫人。
杨广与宣华夫人早就熟悉,而且关系很好。在杨广任扬州总管的时候,就经常送给陈氏一些江南珍宝,希望陈氏为他美言。陈氏也愿意结交杨广,为杨广当太子出了不少力气。《隋书》说:“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
一些学者认为,杨广之所以获得太子之位,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以“不好女色”而取悦于父母。杨广掩饰本性,专宠萧妃十几年,而不近其他女人,怎么可能在父亲病危的时候,就忍耐不住了呢?何况当时杨广满脑子想的是登基大事,特别是要提防和对付柳述、元岩两个政敌,哪里有这种闲情逸致?另外,凭着杨广与陈氏的友好关系,以及陈氏谨小慎微的性格,即便杨广真的调戏她,陈氏也不可能去告发杨广。后来,陈氏在杨坚去世一年后病逝,年约二十九岁。杨广对陈氏十分怀念和伤感,专门写了一篇《伤神赋》,可见关系非同一般。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宣华夫人陈氏告发杨广的行为不合情理,如果这个关键情节不真实的话,自然推断不出杨广弑父的逻辑了。那么,杨广弑父的故事是怎样流传开的呢?
最早记载杨广弑父的,是唐初赵毅所写的《大业略记》。该书说,是杨素、张衡二人进入了杨坚的寝宫,用毒药把杨坚毒死了。可是,《大业略记》是野史,赵毅也不是名人,特别是书中错误百出,把陈氏写成了蔡氏,杨坚发丧的日期也搞错了,因而不被史学界认可。
到了唐代中朝,有个叫马总的人,写了一本叫《通历》的野史,说得就更邪乎了。《通历》说,是张衡一人进入了杨坚寝宫,然后直接朝着垂死的杨坚砍杀,血溅屏风,杨坚的惨叫声、呼救声传出很远。这就更不可信了,杨坚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还用得着这样大砍大杀吗?
杨坚弑父,由于题材独特,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特别是杨广后来的形象很坏,所以,千百年来,一些野史、戏剧、小说等,对此大加渲染,有毒死、勒死、捂死、棒杀、刀砍等多种说法,使得杨广弑父的恶行,几乎路人皆知。可是,在正史当中,均没有杨广弑父的记载。
其实,按当时情况看,即便杨广真的盼望父亲早死,他也没有必要下手了,因为杨坚已经濒临死亡,而且还被囚禁,没有任何作为了,杨广还杀他干什么?
笔者认为:流传甚广的杨广弑父,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不过,杨广盼父亲早死,却是真的。根据杨广的为人和性格,为了皇权,他不是不敢弑父,只是没有必要罢了。
即便杨广没有弑父,但杨坚之死,他也逃脱不了干系。在杨坚病重期间,杨广实际上是搞了一场政变,囚禁了皇帝,夺取了皇权,加速了杨坚死亡。所以,说杨广害死了父亲,也不冤枉他。
假如杨坚当时召回了杨勇,重新更换了太子,隋朝的历史,有没有可能改写呢?可惜,在历史的词典中,是没有假如两字的。
杨坚死了,按照传统习惯,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那么,杨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为隋朝的敌人,唐朝写的《隋书》,是怎样评价杨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