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诏令各地藩王入京都,云山雾罩的,谁也看不分明。急于了解朝局风向的许多人,心也就无法真正放下。
帝王心难测,云王便成了出口,偏生云王那边也是滴水不漏。不论是谁,如何试探,也都不见松口。问得狠了,一双深不见底的黑眸古井无波一般,其中几分嘲弄几分漠然,竟是与昭明宫中的帝王如出一辙,至此再无人敢问。
如此倒也安生了一段儿,虽然人心也几多不安。
到底先太子起兵谋逆之事太大,还未醒过神。便听闻东宫太子落马,被帝王反杀,紧接着又是与东宫争锋呈三足鼎立之势的宁王和平王,也都因此尽数连根拔起,雷厉风行委实骇人。
经此一事,有人总算是回过味来,明了原来圣上真正属意的继承人,是云王。
谁也想不到是云王,毕竟诸皇子皆是在京都长大,直到成年大婚之后才携妻前往封地。
唯独云王,七岁稚龄生母过世,而后便被打发到了云州,一待便是十来个年头。
京都繁华未曾想起过他,冲锋陷阵也从不曾少了他,论功行赏也总是遗漏了他。
直到太后离世,在云州多年的云王才得以回京都奔丧,尽管初入皇城甚至都无人认得。
既是奔丧而来,丧仪结束也该各自回去封地才是正经。毕竟成年皇子久留京都,难免引发非议。年长的几位亲王丧程一结束,便匆忙离开京都,片刻不曾逗留。
瓜田李下,须得多多注意。更何况,不走,守陵的任务便要落到头上,远离是非方得清净。
云王年轻,地位也低微,初来时认不得人,想走却走不了。
终究,为皇祖母守陵的差事,便落在了这位少年郡王身上。
无人知他愿不愿意,只是也不被在意,毕竟推诿不得。
孝,天经地义。
如此,便也长留京郊,守护皇陵左右。
彼时无人知晓,当云州军压境,云王宛若神兵天降之时的震撼。但是到底猎场谋逆一事之后,终是有人想到,或许云王的路早已被铺好。是以,请封云王为太子更是无需思量之事,朝臣争相上表。
虽然崔太公在围猎之后就继承人之事,一言不发着实奇怪,却也无人放在心上。
折子一道道的上,如雪花一般的飘进昭明宫,终究是一道都未批复。
但是昭明宫中对云王的倚重,确实高调。赏赐不断,夸赞更是不少,虽然有些心虚,却也都认定了云王。
直到数位亲王奉旨入京都,本来明朗的局面,瞬间浑浊,越发地看不真切了。
天子心思难测,朝局宛如迷雾,任谁都不免乱了阵脚。
直到成武四十三年腊月二十日,帝于昭明宫中宾天,悬在了大盛百姓心头长达一年之久的疑问,终是有了定案。
然而,当先帝遗诏公开,个中内容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