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就是所谓的“捣练”或是“捣衣”的由来。
由于在本国古代的时候,这种没有染色的麻布主要是被普通的老百姓和尚未取得功名的学子们用于制作被褥和衣物,所以在本国古代的语言中,所谓的“白衣”或“布衣”也就成为了那些既无官职、也没有爵位的普通平民百姓的代称。
除了用来做衣服和被褥之外,其最为主要的用途还有三个;其一,用来包扎开放型的伤口,作用与后世用棉纱布做的敷料和绷带完全一样。
其二,用于制作帐篷,主要是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行军或是带有一定军事演习成份的大规模狩猎活动使用的军用帐篷。
其三,包裹尸体,就是作为裹尸布使用。
因为虽然在本国古代有“马革裹尸”的说法,且不能排除可能确有其事,但即使是确有这样的例子,但杨镇南觉得那绝对只可能是极少数战死的中高级将领才会,或者说是才能够享受,能够做得到的一件事情。
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在古时,军中虽饲养有大量的马匹,但它们就算不是将领或骑兵的坐骑,那也一定是用于挽驾战车的战马,再不然就是用来挽驾辎重车辆和像大型床弩那样的重型攻城器械以及驮运粮草物资的后勤马匹。
在古代,马匹不仅绝对是属于重要的高价值军事“装备”,而且更是重要的“国家资产”,若无极端的特殊情况,它们绝对不可能被自己人轻易宰杀。
那么用于裹尸的“马革”显然首先就可以排除是依靠宰杀自家军中那些活着的战马获得的可能了。
那么之后剩下的有可能的选项其实就只有四种;一,战死的将领所骑的战马,最有可能的就是被裹住尸体的那名将领生前的坐骑。
但是无论马匹是活的还是死的,从感情上来讲这都似乎并不合适。
因为不管是割取己方活着的还是战死的战马的皮用于给战死的主人裹尸,对于军人来说从感情上讲其实并不是太好接受的。
二,俘获自敌军的战马,但这种可能性似乎也同样不大。
因为既然马匹在古代属于高价值的军事“装备”和重要的“国家资产”,不能轻易宰杀,那么这很自然的就应该同样适用于俘获自敌方的那些马匹。
三,被击杀的敌军马匹,尤其是敌军将领的坐骑。
这样的做法不仅比较合理,从感情上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鼓舞和激励士气的作用,所以这是有一定的可能的。
四,实际上用的是皮革质地的铺盖或是帐篷。
杨镇南个人觉得,这样的可能性其实是最大的。
因为这样不仅不会浪费高价值的资源,而且也符合习俗。
因为在本国民间一直都有用席子或是被子包裹尸体的做法。
因此显而易见的是,用来给那些战死的普通战士们裹尸的或许就是帐篷,而几乎完全就不可能会是真正的皮革或者说是“马革”了,而更可能就是被古人称作“白练”的那种未染色的麻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