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论有无觉知,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内心深处所存有的正向感受。
这种感受,有人称之为快乐,有人称之为心灵的平静,也有人称之为爱的追寻。
……………………
当我们经验到这个感觉,它就像是经过一段长途跋涉之后回到家中。我们感到很安全、安心,而且可以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实际上,平静的心灵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当我们“失去”它时,那种渴望重拾宁静的企求亦是天生的。
对某些人而言,那个欲求会因为逆境或身心困扰的刺激而显现;而有些人则是表现在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探寻上。
……………………
多年来,许多从事抑郁症治疗的专家表示,平静的心灵乃是治疗抑郁症的最佳特效药,性灵的觉醒与意识的改变,是抑郁症的解毒剂。
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是说得简单,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打开心胸,聆听智慧的人,终究太少了。
事实上,只要我们打开心扉,内在智慧就会自然显现。开放的心灵是个人成长的首要关键,是悟见萌发的丰沃土壤。
所谓的悟见,就是一种来自内在真我的领悟与了解。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真我与自我不同,自我是我们所学到一切生活信念的总和。真我则是一切意识的起源,具有思想表达的力量,同时也是一切智慧的根源。
……………………
如果你真想对这种理论有所体会,最好是将自己原本具有的观念暂时搁置一边,尽量保持开放的心灵。僵化固执的思想只会阻碍你更深入的学习。
“我可以学习新东西”的想法,能够让你打开心胸去聆听新观念,并且让新的讯息去碰触理智所无法到达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直觉或内在智慧。
唯有当我们的心智保持宁静,才有可能去聆听。当我们用原先的观念将新看到的东西加以过滤时,就会有一大部分的东西漏失掉。
……………………
(三)心灵平静的意义
平静的心灵就像电能。
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电,但却可以看到通电后的灯泡、电器发挥作用。我们不需要知道电是什么,或者它是如何运作的,只需要将插头插上,启动开关即可。
同理,当我们了解到如何发觉平静心灵的方法原理时,我们就可以启动它内在的正向能量了。
在我明白心理运作的原理之前,心灵的平静对我而言,只是一项理论概念,或者顶多是得靠着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但是现在,无论在我身上发生什么不可思议的遭遇,我都可以感到非常满足而宁静,而且心存感激。
因此我希望书友们也都能运用这些原理,去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在的灵魂。
……………………
心灵平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它就像我们的呼吸和消化食物一样自然。
当我们的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时,那些功能就会自然保持平衡。如果心理状态健康,我们的情绪、思考以及行为也都会维持和谐,这时我们与周遭环境就能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平静的心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深远,它能够改变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层面,就如同一根火柴即可划破黑暗,平静的心也能够让我们的生命产生极大的改变。
心灵平静表现于外就是成熟、和谐的人际关系。当我们的内心感到宁静,我们就愈能够开放、真诚、尊重和关爱别人,而不会有所防卫或责备,而且也比较能够去欣赏别人的正向特质。
当他人因内心感到不安而做出一些负向行为时,我们也能够以同情和耐心来回应对方。
我们不需要凭借控制别人来感到安心,并且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进而也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内在美。
……………………
事实上,平静的心灵还能够助长学习效果,而不安或恐惧则会阻碍学习。当我们心灵保持平静时,我们倾听、学习与创造的能力都会大大提升。
平静的头脑是一个接收概念与悟见的开放管道,它会受到好奇心的鼓舞与刺激,而不致于受过去观念、态度、限制和偏见的阻碍。
当我们内心平静时,我们会充满活力而且想要有所贡献。此时工作即是欢乐,不仅事半功倍,而且毫无压力,也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
我们的身心是不可分割的。现代医学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心理状态与身体免疫系统、身体的成长和发展、肉体的吸引力以及器官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如果我们的心理状态比较正向健康,疾病就较少上身,复原能力也较强,而且身体也会比较舒适。
……………………
我们的心灵愈平静,就愈能够了解自己在才干及人际关系上的潜能。我们能够完全活在眼前,而不致受到罪恶感、怨恨以及恐惧的折磨。
平静的心能够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更客观地去看待生命,并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很明显的,平静的心灵具有多种好处,但假如我们追求宁静之心的主要目标,就是想获得这些好处,那么我们就本末倒置了。
是先有平静的心灵,然后那些好处才会出现。我们必须卸除想要从外在得到快乐的幻想,因为快乐来自我们心中,那里才是我们努力的重点。
……………………
(四)抑郁症、瘾癖患者为什么不能心灵平静?
我的生活中遭遇过一些抑郁症患者,因为他们不过脑子一样地不停伤害我,引起了我对抑郁症研究的兴趣。
事实上,心灵的平静对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所谓平静的心灵,应具有以下几种特质:安心、感激、满足的感觉,能够关怀他人,而且内心时时处于一种深层的平静状态。
心灵平静的人,不需要凭借满足欲望来得到自身的完整感。而患有抑郁症的人,则会企图从外在事物或情境中得到满足,当感到外部无法不满足自己时,抑郁就出现了。
事实上,这种满足感只能来自于内在,你不可能向外去追求。
……………………
同样的,也有些人对药物、酒精、食物、性、赌博或其他任何东西形成依赖甚至上瘾,这种人也是无法获得心灵平静的。
上瘾其实就是代表一个天真无邪的人,经常要拼命地向外去追求一种正向的感受。电视广告——从香水到酒水——全都是凭借承诺一种合乎理性的临摹式快乐,在推销每一样肤浅的商品。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或到哪里去寻找生命中的平静时,我们就被迫得通过任何我们认为会有帮助的方法来寻找它。
……………………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没有体验到快乐,我们就会觉得不平衡、空虚——好像失落了某些东西。我们渴望有某些东西来填补这个空隙,而且倾向于从外在来寻找它。
这个渴望的状态会挑起许多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或许可以统称为“不安全感”。
所谓的“不安全感”,其实就是一种失控和不安的感受,它是一种不自然的状态,会使我们罹患抑郁或瘾癖的习惯。
不安全感可能会以羞怯、竞争、敌意、自大、卖弄、反抗、不够理智、排挤同事、迫害朋友等等的形式来呈现。
……………………
我有一个在齐州市无州区疾控中心工作的朋友,他跟我聊过一个重要课题。在一个社区实验中,他告诉一些孩子药物的一切害处,并假设他们会听从理性的忠告。
结果那些有安全感且快乐的孩子会听话,并且远离药物;但是一些不快乐的孩子,则不管冒多大的险,都还是会去用药。
我朋友的工作对象,一直是那些吸胶、喝清洁液、用肮脏的针头来注射的人。由此可见,追求心灵平静跟理性忠告,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为不快乐的孩子为数不少,而无州疾控中心根植于理性忠告的防治计划,最后只得到了反效果,药物滥用的情况竟然持续增加了。
很显然,对那些心灵无法得到平静的人,想让他们得到快乐,光只是提供理性忠告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