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更大吉!
感谢看到这一章的小可爱,不管你是断断续续地看,心血来潮地看,还是不离不弃地看。
当然,我的自知之明告诉我,逐章看完是不可能的,即便这是一项任务,也是missionimpossible.因为说实在话,让我自己看完,也不太可能。
有人说这个故事催眠,我极度认同,但如果这本书的催眠程度能超过《小逻辑》,也未必不是我的胜利。
故事不是才写完的。写故事的时候,我还是高中生,每天和数不清的题搏斗,只有晚上,家里人都睡了,我也躺在床上了,才抽出十分钟写写。快到高考的时候,因为疫/情的缘故,被迫封闭在学校,搁置了一段时间,等到回家,越发觉得时间宝贵,就再抽出中午睡觉前的十分钟来写。
一天满打满算,二十分钟,日积月累,竟然赶在毕业之前,写完了!
哦对了,故事现在的样子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了,这是第二稿,第一稿是手写,在一个可以不断加页的本子上,厚厚一沓。写着一版的时候,也是高中,大概是高二,因为我记得当时分班已经结束了。
起先的时候,我带着本子,抽空在学校写,大多是在电脑课的时候,老师让自由浏览网页,大家纷纷打开游戏,我就打开本子写。写了一些,总结出一个道理:咱不是城头看书的毛/主/席,喧嚣里干不成大事。
于是转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要入睡了,洗漱完毕,坐在桌子边,摊开纸,摘掉眼镜,将近视眼凑到离本子很近的地方,唰啦唰啦写半页纸。这是任务,写够半页才可以睡觉。
这样写了多久,记不得了,写完了。松了一口气,准备将纸质版转
(本章未完,请翻页)
化为电子版。
本来以为直接誊就好了,试了一下才发现,完全不是誊,是重新写。这让人忧愁,一方面心疼自己的成果被自己否定了,但同时也为此而高兴,一些细节在脑子里重新排兵布阵,跃跃欲试。
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电子版,也就是现在展现出来的这个故事。
为什么写故事,还写一个看上去如此乏味的故事?来源大概是老师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掉给人看。我一听,很感动:美好的东西毁掉,彩云易散琉璃碎,真美,我想要创造这种美,于是私心决定写一个悲剧。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这个故事不是悲剧,当然不是悲剧。没有悲伤的成分吗?当然不是。但是喜剧也是有悲伤的成分的,一个作品是不是悲剧完全不是依靠这个定义的。
那么为什么故事变成了这样?当然是擘划过程中心思不断转变的结果。初衷是一个样,但在实践中,忽然发现自己的想法太简单了,故事的产生不是一个“喜欢悲剧”就可以支撑起来的。
让一个故事成型的因素太多了,设计作者看到过的风景,结交的人,以及她的愿望、梦想和书写时候的情绪。每一行字都似乎是故事的组成部分,但是实际是确实某个时刻作者的某种心情。
我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条流动着的河流,每个角落里都是情绪。很多时候,情绪是哀默,因为高中压力的折磨;也有一些时候是平静,平静是一种情绪,和没有情绪是两个样。人物在说这无聊的废话,我的脑子也在像沉默的鱼一样游动,在许多个安静的深海中。
从情节的角度,最终的情节被扭曲成这样也是造化使然,我甚至完全不知道事情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似乎故事是被主人公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动着走到这一步的,而不是自己走到这里的。
我的主人公们,我要感谢他们,他们是我的亲人,我真心喜欢他们。但是好玩的是,相比起我追的很多小说或者电视剧里的主人公,我的主人公们在我心中的地位确实低了一些。换言之,我还是喜欢别人家的主人公们。
这算是说明白了,一个作者连自己的人物都不喜欢,肯定是没写好。
或许吧,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把自己的力量贯彻到我的人中去了。他们比我勇敢,那是我想让自己成为的样子;他们的牵挂,优柔寡断,羞涩,却都和我一个样;他们生命体验的简单,童话,也都和我的生活一个样。
而最关键的,他们是我高中生活的投影,记录着我每一天的心情。
总有人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要写这些废物语言呢?为什么废物语言一定要用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呢?
诗词歌赋都是凝练的精华,是文人玩弄的东西,就算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也不敢染指。但是小说相对来说就自由一点,除了战线比较长以外,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和高不可攀的要求。
当然,我知道力量要强,能量要正,胡言乱语不可为,虎头蛇尾要不得。我也知道经营着一块田地,如果想要经营好是需要历经多载,删改数次的。
但是,但是。言有尽而意不尽,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阅读愉快,不仅是在这里愉快,在任何的阅读中都要找到愉悦。当然,如果大家竟然在我这枯山水中找到了一星半点的欢乐,那么我简直要喜出望外。
再次祝福,再次致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