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的中原诸侯国都以此为立法,不会在战场上继续战斗。
当然这和对方的仁义遍天下,以及诚信里最严重的春秋时期是普遍可以见到的。
但是在后来的战国时期,根本没有这种说法,他们已经将这种说法丢到了脑后,以至于后来的什么礼义廉耻,都不知道。
春秋时期的仁义以及立法诚信,可谓是人人都必须讲的,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一个特色!
砀山关守住了,当然带兵王氏上将军也立了大功。
宋甫即位,就让王氏将军继续带领军队守卫砀山关。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华阳关的城墙补牢。
虽然已经被联军破坏,但是在王氏的带领下,妥妥地拖了将近三天时间,宋桓公的死,其实正好给了宋国机会,王氏趁机夺回了砀山关!
而齐鲁联军摄于礼义廉耻,诚信孝悌的八义之举,不敢再去攻打砀山关,以免让天下人耻笑!
在那个时候,讲诚信,讲君子八艺,大家可能觉得非常可笑!那是奴隶社会,怎么可能会有这些东西。
那是你不了解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国有一百多个。所有国家都受了周天子制肘,如果你这个国家不讲诚信,不讲仁义,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联络周边的国家,将你这个国家给灭了。
说白啦,就是联合其他国家,光明正大的来抢你这个国家的东西,把你国家的给分了,土地分喽,百姓贬为奴隶。
你不讲诚信吗?你不讲孝道吗?你不讲君子八艺吗?这就是那个时候的特色!
就像现在的纪律委员一样,每天盯着哪个国家,哪个人,看看你是不是不讲诚信,是不是没有守纪律,立马就报给老师,然后联合其他同学对你一拥而上,该抢的抢,该打的打,就是这样。
还有那个说了,这不是强盗逻辑吗?看上人家的东西就要抢?是的呀!这就是那个时候,披在人外面的一层伪装衣,谁都想可以拔了它,但是拔了之后,你要承担它的后果。
所以这个国家联合那些国家,然后把这个国家给灭了。那些国家联合一群小国,然后把这个强国给灭了。
春秋初期一百多个国家,到春秋后期的时候,只有18个诸侯国,可见当时乱成什么样子。
我们闲话少说,咱们说说宋桓公是随着毙天之后,宋甫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了宋国国君之位。
在商丘城之内就被加冕为宋国国君,宋甫继承宋国国君之后,便作了一个决定,让让百官们为之一怔,觉得宋甫这个国君比他老爹还要难伺候。
宋甫的这个决定也让他的大哥宋夷浑身一震,他觉得宋浦作为父王嫡长子,现在来说是理所当然,没有哪个国君敢在继承王位之初,就敢领兵作战,可宋甫做到了。
没错!你猜到了宋甫的决定,就是披麻戴孝领兵作战。让全军部队在军服外面,在穿丧服,打着为齐桓公报仇的名号,率领商丘仅有的5万军队,当天就启程赶往了砀山关。
宋甫临走之前,并对兄长说,父亲身边不能没有儿子,我作为国君,我为国家大义,不得已披麻戴孝去上战场,你作为长子,应该为父亲尽孝,都城内外大小事宜全都有大哥你来做主,如有人反叛或者勾结外敌之事,你可行使国君权利,将其斩杀之,不必抱我!”说完,宋甫将国君印信交给了他这个大哥。
并最终附上一句:“如果兄弟战死!兄长,可继承王位!国,不可一日无君呐!”
宋甫的一句话让这个做大哥的泪流满面,没想到在继位之后,宋甫还相信他这个大哥,没有对他这个大哥打压或者是监视,等其他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看来父亲说的二弟诚心仁厚是真的!
“王上尽可去,宋夷在此,向王上保证,有宋夷在,都城乱不了。有任何人投降者,我亲自斩之!”宋夷说。
这一回,宋甫兄弟联手之力,让百官看的只扎舌,也是,这两兄弟要是联手,往后在朝堂上,还有我们什么事儿。
所以说这个时候是诸侯分封,但是一个诸侯国,确实有几大家族。
如果一个诸侯国,没有这些家族,这个诸侯国就不成样子,历史上世家勾结敌国,灭亡自个儿国家的例子,是数不胜数。
宋甫也不敢过多交代,当即把国君印,佩剑,全都留给了宋夷。让他这个做哥哥看好家,自己就带着王城5万军队出北门。
宋甫想过了,哀兵必胜的道理,他是明白的。正是从现在学习的一个战术,明知道这是常必胜的战争!当然要学会把握了,至少把军权控制在手里,如果这都打不赢那他还做什么国君。
古代战场上,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主要的就是粮草补给,你想几万人吃喝都没有,他还打什么仗。
宋甫就考虑这一点,所以就紧紧的护任自己的后勤粮草,还用了2万,而他的先头部队是3万人。
本来从商丘到砀山关的路程,需要六天的时间,由于粮草补给也慢嘛!可能半个月才能运到华阳关?
但是在巨大的国君丧失之痛下,全军将士生生的在5天内,就抵达了砀山关,粮草也会在后续的三天之内,运抵砀山关。
这个时候砀山关已经在啃树皮啦!因为砀山关被攻破一次,粮草被烧干净,这几天来,上将军王氏已经搜刮了砀山关百里的百姓用粮,以及种在地里的庄稼,都被搜刮一空,如果再没有援军或者粮食补给,砀山关守军一定会被饿死。
好在宋甫率领的3万大军,里面有一定的粮食。他知道,他这次就是送补给过来的。
打仗肯定打不了,因为他在后代了解这段历史,这场仗没有打起来。
齐桓公只提了一个条件,就是让齐国公子在宋国作人质,而宋国要答应一个条件,就是他百年之后,在齐国公子继位的时候,一定要出兵帮助齐公子继位,后来这场仗就不了了之,而宋甫也得到了宋国百姓的拥戴,即为宋襄公。
虽然宋普知道战争打不起来,还是做到打仗该有的准备,叫3万将士携带八成粮食,硬生生的陪着走了一路,总算没有增加砀山关的负担。
当一辆辆粮车运抵砀山关的时候,砀山关爆发出一阵欢呼雀跃的胜利声。因为只有这粮食到了,他们就一定会守住砀山关,王氏上将军也在众将领的陪伴下,来迎接宋国的新国君。
当所有人看着宋国国君穿着孝服,带领着穿孝衣的军队抵达华阳关的时候,上将军王氏立即扯来白布挂在城墙上,并用全军的白布做了一道孝服,没有办法,他们也是在最后知道,宋桓公已经逝世,仓促之下也准备不足,但王氏上将军还是有一些害怕,新国君会以此来治他的罪,其实他想多了,宋甫从来没有想过治他的罪!
“参见王上,王氏率领砀山军守军两万余将士,迎接新国君!”上将军王氏带领众将军跪下恭敬说道。
“上将军,免礼!众位将士,快快请起!”宋甫下了马车,赶紧过来扶起王氏上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