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我办的学府,我会在长安,办一座大大的学府!”
林凡要办,那少说也得进来几千人吧,国子监一比都小气了,只有数百人。
那能教出多少人来,大唐百姓那么多,受教育的始终是小部分。
下面的州府县学,都是几十人几十人地教,太少了,民办的各种学堂也黑,正常也没有多少百姓上得起。
房玄龄也过来问:“安王要办学吗,这可是好事啊。”
“房相也有兴趣?那可以,你也能来做个祭酒。”
“什么,我也是祭酒,那你这个学府有几个祭酒?”
林凡笑道:“可以有很多,甚至可以有名誉的,而我,是大祭酒。”
他们都傻了,似乎没有这个官职,大祭酒是什么啊?
“安王,大祭酒……似乎没有这个职位。”
“房相,这是我办的私学,自然也是我来安排,我说有那就又。”
就是这么任性,加个“大”字,就是来管你们的,你们就是太小气了。
他走向李世民跟前行礼:“陛下,得给我安排个大点的地方啊,这不也是给大唐输送人才吗。”
连李世民都慌了,你可以办那么大的学府,可大唐没那么多官职安排啊!
“这……”
“陛下放心,臣教出的学子,他们自然会找出路,能科举的科举,哪怕是就此回乡,也是有了满腹才学,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这是一个人才战略的问题,教了人,你得给他们就业吧?
出路得考虑,古代根本就没准备那么多官位,大大限制了学子的数量。
可是,官位少就不去抢了吗?
就业岗位压力太大,多少学子名落孙山,他们干嘛了,还不是回家种田。
但林凡就能想法子利用起来,当然这是以后的事,现在,就算你知道考不上会回家种田,还会学吗?
当然会,没失败过,谁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那人才基础就储备起来了,大唐的综合实力可不仅靠人口,还得靠高素质人口。
“腹有诗书气自华……安王这句不错,颇为惊人啊。”
“啊……房相,这不是我说的,是另一位大家所出。”
房玄龄倒是呆住了,是自己读书太少吗,怎么他就不记得有哪位大能说过这句话?
不怪他,此时苏轼还没呢,压根就没人看过听过,不知道很正常。
林凡这边忽悠过去,马周此时想通了:“好,我做这个祭酒!”
既然他对林凡的做法有意见,那更得监督啊,反正在一个民办学府兼职,也不影响他其他的职位。
林凡满意地点头,此时,又看向房玄龄。
“房相,你也来做个祭酒,也要为大唐将来的人才铺好路啊!”
“这……陛下若是准许,兼任也无不可。”
“对,既然是为了大唐将来,又不是什么正经官职,这俸禄就不必太认真了吧?”
“啊?”
敢情林凡是想抓人白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