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曹孟德: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他父亲夏侯嵩是汉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随曹腾改姓了曹。
曹操从小就很聪明机警,善于随机应变。当时汝南名士许劭以善于评论人物著称,曹操特地登门拜访,请他品评自己。许劭起初不肯评说,经曹操再三追问,他才说:“你在治世时,会成为能干的大臣;在乱世里,会成为奸雄。”
曹操在20岁的时候,当了一个叫洛阳北部尉的小官。洛阳是一座大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很多,他们经常胡作非为,没人敢管。曹操到任后,命令手下人做了十几根五色棒,高高挂起,表明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触犯法规、禁令,就要挨棒子。大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权势,违法乱纪。一天,他违反禁令,深更半夜提刀乱闯,被巡夜的当场捉住,挨了一顿五色棒的痛打。从此以后,谁也不敢违反禁令,洛阳的治安有了好转,曹操的威名一下子传开了。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的大军,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组成一支“反董”联军,大家共同推举袁绍作为联军的盟主。
董卓听说各路起兵的消息,心惊胆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决定迁都长安。汉献帝被迫离开洛阳后,董卓下令放火焚城。一时间,洛阳成了一片火海,致使洛阳的百姓流离失所,尸骨弃野。
这时,在酸枣附近集结的各路讨董大军都按兵不动,彼此观望。曹操看到这种情形,义愤填膺,带领手下5000人马,向成皋进兵。曹操的人马刚刚到了汴水,便遭到了董卓部将徐荣的攻击。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一交手,曹操便败下阵来。
曹操损兵折将,回到酸枣。他看到起义讨伐董卓的同盟军不能与他一起成就大事,就单独去了扬州(今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在那里招兵买马,养精蓄锐。
————————————————————————————————
王允除董卓:
董卓到了长安后,就自称太师,要汉献帝尊称他是“尚父”。
董卓在离长安200多里的地方,建筑了一个城堡,称作郿坞。它的城墙修得又高又厚,董卓把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储存在那里,就粮食,30都吃不完,董卓还得意地对人说:“如果大事能成,天下就是我的;如果大事不成,我就在这里安安稳稳度晚年,谁也打不进来。”
董卓有一个心腹叫吕布,吕布勇力过人,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董卓把他收作干儿子,叫他随身保护。董卓走到哪,吕布就跟到哪儿。那些想刺杀董卓的人,因为害怕吕布的勇猛,就不敢动手了。
司徒王允想除掉董卓,他知道要除掉董卓,必须先打吕布的主意。于是他就常常请吕布到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日子久了,吕布觉得王允待他好,也就把他跟董卓的事情向王允透露了一些。
原来,董卓性格暴躁,稍不如他的意,就不顾父子关系,向吕布发火。有一次,吕布无意中冲撞了他,董卓竟将身边的戟朝吕布掷去。幸亏吕布眼疾手快,侧身躲了过去。为此,吕布心里很不痛快。
王允听了吕布的话,心里挺高兴,就把自己想杀董卓的打算也告诉了吕布。吕布答应跟王允一起干。
公元192年,汉献帝生了一场病,身体痊愈后,在未央宫接见大臣。董卓得到通报赶往长安。为了提防有人刺杀他,他在朝服里面穿上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两旁,派士兵密密麻麻地排成一条夹道护卫。他还叫吕布带着长矛在身后保卫他。他认为经过这样的安排就万无一失了。
孰不知,王允和吕布早已设好计策。吕布安插了几个心腹勇士扮作卫士混在队伍里,专门在宫门口等候。董卓的坐车刚一进宫门,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是戟扎在董卓的胸前铁甲上,刺不进去。
吕布见此情景,立即举起长矛,一下子戳穿了董卓的喉头。随即,吕布从怀里拿出诏书向大家宣布:“皇上有令,只杀董卓,别的人一概不追究。”董卓的将士们听了,都高兴地呼喊万岁。
长安的百姓听到奸贼董卓死了,欢声雷动,举杯相庆。可是过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攻入长安,杀死了王允,赶走了吕布,长安又陷入混乱动荡之中。
董卓在历史上被视为罪恶滔天的残暴之徒,人们习惯将东汉末年国家分崩离析的社会状况记在他头上。其实,董卓只是一个勇猛而有谋略的边将,如果不是外戚、朝官的无能,他也不会拥帝自立,他的历史作用,只是打开了军阀混战的大门。
————————————————————————————————
迁都许城:
东汉王朝经历了董卓之乱后,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州郡割据一方,官僚、豪强趁机争城夺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曹操的势力渐渐壮大。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将黄巾军的降兵补充到自己的军队中,扩大了武装。后来,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催和郭汜发生火并,互相攻伐。在这种情况下,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这时的洛阳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瓦砾碎石、残垣断壁、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就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搭个简陋的草棚,遮风避雨。这些还不算,最大的难处是没有足够的粮食充饥。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和手下谋士商量,把汉献帝迎接过去。随后,他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怀疑曹操另有图谋,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许城有粮食,但是不便运输到洛阳来,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迁都到那里,免得在洛阳受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一听许城有粮食,都赞同了迁都的建议。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许城。从那时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改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修建了宫殿,献帝便正式上朝了。曹操自封为大将军,从此以后,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但是日子一久,由于要支付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许都的粮食也发生了困难。经过十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无法在许都呆下去了。
有个叫枣衹的官员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做“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召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农具和牲口由官府提供。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官府和农民平分。
曹操接受了枣衹的建议,下令实施屯田。不久,许都附近的荒地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芜的土地获得了丰收。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又采用屯田的办法,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也就奠定了成就霸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