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上)_春寒五陵原_奇书网
返回

春寒五陵原

首页
第六章(上)(2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肯定对!”赵俊良语气上的不确定更加坚定了马碎牛的自信,他傲气地说。忽然他又觉得有些不放心,心生一计,问道:“你把那些胡吹冒撂、自认是天下第一的七个泉的名字报上来——第二就算了——马跑泉还没有把人丢到那份儿上。以后我有机会见到了这些不自量力的水眼眼,也好羞辱它们一番!让它们知道渭城的马跑泉是个啥阵势,他们就再也没脸去争啥天下第一了。”

赵俊良没有多大把握:“我是从书上看到的,时间有点长了,不一定能记全。你让我回忆一下。”他边想边说:“除过刚才那三个以外还有四个。一个是江西庐山的谷帘泉,另一个是峨眉山的玉液泉,还有一个好像是云南安宁的碧玉泉,最后一个是------是-----”

赵俊良实在想不起来了。

马碎牛提心吊胆却又殷切地等待着。看到赵俊良思索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放了心。他一屁股坐下,讽刺道:“是、是、是,是啥?说不出来了吧?不该忘的你给忘了;是咱渭城的马跑泉!以后记准!亏我还把你当了个军师,给你委以重任。看你的表现,你比大金国的哈密蚩也强不到哪儿去。”

“哈密蚩?”赵俊良想起来了,此人是“说岳全传”里大金国的军师,给金兵主帅金兀术出了许多看似高明实则可笑的坏主意。

爷爷听他说话就笑。而赵俊良却是哭笑不得。他不再争辩,也知道无法争辩。马跑泉隆隆的声音已经在耳边响了好几天了,只挠得赵俊良心痒难耐。只因为忙于挖野菜,将近十天都没下原。马碎牛相邀,勾起了他探泉思古之心,恨不得立刻就见到魂牵梦萦的这股泉水。他把饭碗递给奶奶,匆匆漱过口后跟着马碎牛出了门。下塬右拐,不过百米,隐隐传来泉水的声音。赵俊良心情就越发急迫。

泉声渐行渐大,路旁的树木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密、越来越粗壮。所有的树冠都被沉甸甸的浓雾一样的水气罩的蒙蒙笼笼,抬头看去,仿佛云雾缭绕,使人有一种恍若仙境的清凉感觉。

马碎牛一路上都在眉飞色舞地讲着关于马跑泉的传说。让赵俊良奇怪的是,马碎牛讲的似乎是两个故事。他一会儿是曹操,一会儿又是李世民。故事内容却是一个,这让赵俊良大惑不解。马碎牛边走边讲,充满自豪,顾盼间仿佛他自己也成了曹操、李世民这样的豪杰。他没有叔叔讲的精彩,但他的情绪却更具感染力。伴随着越来越大的泉声,还是让赵俊良激动和神往。

眼前出现了一排巨大的杨树。树群成弧形环绕,一棵树与另一棵树之间的距离仅有两米。一米多粗、三四丈高的树干上都或多或少长着一些斗大的瘤结;有几棵树已经半空了,外表看去,依然是生机勃勃。空洞的树腔里钻出钻进的是一群五、六岁全身的男孩。

穿过这排高大稠密的树障,白云一样的水雾湿漉漉地扑面而来。在那细沙般的水雾唰唰地一浪接一浪连续扑过来后,巨大的温差和猝不及防的湿冷给毫无思想准备的赵俊良带来了猛烈的冲击;他只觉得喉咙发紧、呼吸急促,身体所有裸露部分瞬间就禁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赵俊良不由自主地猛吸了几大口湿漉漉的空气才得以缓解,他觉得除过全身从里到外都变得清凉、湿润还多少有点窒息的感觉外,最惬意的体会就是觉得好像刚刚睡醒了一个好觉,霎时间头脑无比清醒。

密匝的白杨树后边相隔两米左右是一圈一人多高的环形灌木,从叶片上看不是城里的那种冬青倒像是低矮的桃树,上面摆了许多洗好的衣服。一些靛蓝色的喇叭花一串串地挂在灌木的上面,五条纤细的白线将花瓣均分成五部分,看上去像闪闪发光的五角星。赵俊良眼前一亮,伸手要去摘。马碎牛立刻警告他说,这花叫“打碗花”,谁摘了它,吃饭时一定会打碗。赵俊良悚然一惊,想到随碗落地的饭食就心疼不已,立刻缩回了那双充满怜爱的手。

穿过环形灌木的缺口,神往已久的马跑泉完全展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大约有一亩地大的水潭。一股直径两米、白里透青的水柱,位于潭水的中央。它咕嘟嘟翻着花向外冒。在毫无雕琢的巨石环绕的水潭中狂怒地向空中窜去。几近两米的水头上,顶端外卷、遍体雪花;中青外白,如伞似穹。一些下落的水花在水柱的冲击下散开为更细密的水滴,从空中向着四面八方飞溅;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晶亮圆润,像四散弹跃的珍珠。这些闪耀着阳光的珍珠在下落时,一小部分弹落在水潭的远处,打点水泡;但大部分却被冲上来的水柱再次打散,化成更为细密的水雾,一浪浪向周围飘荡而去。一道艳丽的彩虹在水潭上方弯曲的像江南名镇的小桥,两脚分跨在水潭的东西两侧。

赵俊良数了一下,环潭一周共有八个缺口,唯独朝南的缺口要宽大的多;那是泉水奔向渭河的通道。

水潭周围布满了层叠错落、平展光滑的红石头,生长于石缝中的马莲草翠绿欲滴,窄长的叶面在一道道涟漪的推动下摆动的像不能自控的醉汉。

赵俊良也像不能自控的醉汉。他被眼前的景色完全征服了。他已不知身在何处,他已没有思想,只是痴痴呆呆地站在它的面前陶醉、发呆。

耳边有一个低沉的声音不间断地隆隆地响着。赵俊良猜到了这隆隆的声音是发之于地下、从泉眼下方很深的地下传出来的。它那永恒而沉闷的声音震的地面微微颤抖,使人站着不动也能感受到一种从脚心直达头顶的力量。

赵俊良看着这一切直觉得十分震撼。

“泉水无声,马跑泉怎么像奔腾咆哮的黄河?难道它不是泉?难道它下边是空洞的地下河因而产生了轰鸣?”

叔叔是讲过马跑泉出水有声的特点,但他讲的更多的还是涌泉冷寂宁静的普遍现象。

马跑泉是个谜。赵俊良疑惑了。

空气中浓密的水气如雾似雨,很快侵湿了衣服。水潭外侧的泥土已被水气浸润的趋于饱和,用手一拍能沁出水来。脚踏上去摇摇晃晃,使人有站在船上的感觉。沿泉周围的大树、小草细枝弯弯,叶面下垂,仿佛无法负重那如云似雾的水珠。泉边围蹲着许多洗衣服的妇女,她们手里的棒槌此起彼伏、上下翻飞,交谈却是声嘶力竭的叫喊。这支洗衣大军在青幽幽的泉水翻着白花雾浪的泉眼旁沿着向南潺潺淙淙流动的水渠边一路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赵俊良向南望去,连接着宽阔的水渠碧绿堤岸的是一座座的小木桥。有一些顽劣的男孩正在小桥上追逐打闹。他们玩的过于投入,对于水渠边气势汹汹喝骂不止的妇女毫不理会,大约他们已经习惯了母亲这种色厉内荏的表演。

水潭的正南方立着一块高大浑厚、班驳沧桑的花岗岩石碑。它顶端发暗发褐,浑身湿漉漉的像淋着雨。石碑面南而居,很有气势地竖在一个巨龟的背上。赵俊良颇觉亲切,走近看那石龟,见它虽然全身蒙着一层晶亮的水膜但却依然被抚摩的光滑明亮。

水雾太大了,落在赵俊良仰起的脸上和眼睛里;他不得不接连不断地擦拭眼睛和眉毛。他站在石碑的正面,艰难地读着碑文。他想亲眼从碑文上了解马跑泉的历史,而不是满足于叔叔或是马碎牛他们口头讲的故事。

石碑是明朝弘治年间重新刻立的。上边记载着唐太宗当年打猎路经此地,马蹄掘地,泉水暴涌。乡人遂将泉旁印有马蹄痕迹的巨大石板保护了起来,并在上面刻有“唐王马跑泉”字样。北宋末年,“唐王马跑泉”五个大字毁于兵乱,但马蹄印却意外地完好无损。弘治三年,村人相约立碑以志,请高手石匠沿地面凿下了印有马蹄痕的石板,并请来县令撰文,这才有了今天这块石碑。赵俊良抬头看去,果然在巨大的石碑顶端有一个碗口大的马蹄痕。县令的撰文中写道:“唐王马跑泉,蹄印在焉。此泉大旱不竭,霪雨不溢;澄涨碧澈,浪喷珠玑。泉滚滚而流,石磷磷而见;渴而饮泉,泉清冽;宜观宜息,坐石,石宽平可爱;灌田多白发老翁。橘槔咿唔于林外,浣服来翠裙少妇,砂杵丁东溪旁。南亩西畴,比别乡则禾苗易长;左园右圃,较他里则蔬果偏佳。是为金地,名曰宝泉。”

赵俊良认真读完了碑文,没有发现一个字提到曹操,觉得有些奇怪,对着马碎牛的耳朵大声问:“还有别的碑文吗?”

“别的碑文?喔——”马碎牛恍然大悟,先是坏笑了一下,然后问赵俊良:“一张纸可以几面印字?”

赵俊良也笑了,连忙转到石碑背后,果然后边刻的有字。仔细一读,内容更和曹操无关。原是乾隆年间,渭城一位叫魏岸的饱学老人写的一首“陇泉涌珠”的七言绝句:“清泉土厚水深长,天马神灵出异祥。一带绿杨休息处,行人无不说秦王。”觉得也不十分好就没了兴趣。

赵俊良愣愣地望着奔涌而出的泉水发呆。他不明白:水量这麽大、水压又如此高的泉水是从那里来的?马跑泉的南边就是奔腾的渭河,但渭河的水面要比泉眼的地势低下几近两丈!向北看,是厚重苍茫的黄土高原,突兀地在泉眼十丈以北拔起三丈多高。马碎牛曾经提到过村里在塬上打井的事,钻了无数个二三十丈的干窟窿也没见到一滴水。这就更难解释这股泉水的来路了。这个现象让赵俊良更加困惑。

“是秦岭崛起时造成黄土高原地层断裂的原因吧?或者是像马碎牛说的:这下边有一条牛腰粗的水腺,一头向南通到渭河、一头向北通到泾河;而马跑泉就是这两条河里的龙王殊死搏斗的战场?”

他摇了摇头,他知道这个地质之谜不是自己能解开的。

泉水旁那些洗衣服的妇女个个手脚麻利、语言犀利,给人一种贤惠、泼辣的感觉。她们手里那一尺多长的枣木棒槌击打着摆放在石板上的衣服时发出嘭嘭的声响,像铿锵有力的战鼓。

“好熟悉的场面!我一定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赵俊良哑然失笑。这是李白描写唐代长安城妇女为从军的丈夫连夜捣衣所写的“子夜吴歌”中的场面。“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啊,李白描绘的月圆之夜长安城里上万妇女捣衣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又是何等的诗情画意啊。但赵俊良随即就产生了疑问,这“万户”捣衣是不是又是这位诗仙的随意夸张呢?一万户还是数万户?为什么非得在月夜捣衣?难道是约好的吗?捣衣的水又是从那里来的呢?长安城里是没有河流的,那里也没有泉,有的只是水井。以井水捣衣就必然有取水的先后次序,而不会像诗仙描写的那么壮观。也许月夜下数十个井台旁的喧闹倒要胜过单调的闭门捣衣的孤独场面。但不管捣衣是否有先后,万户人家以井水捣衣其艰难也可想而知。相比之下,这里的妇女却方便、舒展的多。没有征夫的离别痛,没有夜不能寐的煎熬,却有着高大树木营造的类似江南的绿荫和泉水形成的水雾带来的清凉。

赵俊良看着眼前的捣衣场面,思绪却又一次回到了唐朝。

李白为什么要把她们捣衣的时间安排在子夜而且是月光皎洁的夜晚?难道仅仅是为了让他的诗歌充满画意和具有心灵的震撼吗?当她们欲哭无泪和心如刀割般捣衣的时候,这样的描写是不是太残忍了?还有,她们白天在干什么呢?难道白天就不能捣衣吗?难道她们在子夜捣衣就不怕影响家人休息吗?——当时的情形真的是那样的吗?“子夜”,是新的一天的开始;选择子夜,太不可信!最令人费解的是题目中“吴歌”两字,长安城里捣衣,怎么会以东吴的曲调吟唱诗歌呢?

“也许是自己的学问太浅。”赵俊良摇了摇头,等见了叔叔再讨教吧。

“千古绝句?”那就让它继续流传千古吧。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