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阅读_妈妈是最好的老师_奇书网
返回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首页
第6部分阅读(2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令人感到最糟糕的情况是,有的家长自己整天在客厅里看电视,孩子放学回来就想看一会儿,却遭到训斥;有的是孩子做完作业看看喜欢的节目,家长就责备孩子,理由是:大人有自由看电视,小孩子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能看电视!家长这些理由听起来没错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也无法反驳,但这种说法造成的效果非常不好。家长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电视是一项特权享受,只有大人们有资格享受了,作为学生的孩子还没有资格,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获得这样的资格。

可对于孩子来说,他觉得大人比他高一等,意识到了大人的特殊和强权,内心产生了“学习”和“享乐”是对立的概念。孩子知道应该去学习,可是内心里就是想去看,想知道电视到底在演什么,只有大人才能看。这种矛盾会让孩子不舒服,这种矛盾和不舒服感如果经常刺激他,就会慢慢激化起孩子对看电视更加渴望和对学习的更加厌烦。

家长的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对孩子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在孩子很想看的时候就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必须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命令或者辱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也就是这个理。

生活中,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形成这种“老鹰抓小鸡”的关系。不要让孩子为了假装做听话的孩子或害怕家长才不看电视,要培养他的理性和上进心,让少看电视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选择。

妞妞上大学后,我有一次问妞妞,是否感觉家长对你看电视有过限制。

妞妞说没有啊,老爸老妈从来不管我呀。妞妞的记忆中甚至尽是爸爸妈妈的“纵容”。除了不说什么,妞妞说还经常是老妈和老爸陪她一起看动画片,比如《樱桃小丸子》、《米老鼠和唐老鸭》、《机器猫》、《灌篮高手》等,很多动画片都是一家人一起看,一起讨论。

我又问妞妞是怎么做到有节制地看电视的,妞妞说不知道,好像没有有意识地约束过自己。妞妞又想想说,觉得看电视也挺好,不过一直有一种感觉,觉得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那上面。看电视还不如看小说有意思,有时间的话,她宁可读一本小说或杂志。

我觉得,另一个好的方法就是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孩子从小喜欢上阅读,有了这种爱好,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更好,孩子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情;同时孩子的思想更成熟更理性,他自己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舍得让电视浪费自己的时间。

·无菌舱里不养儿,“安静”并不是好习惯

正常的声音,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消灭尽。家长要知道无菌舱里不可能培养出体格健壮的孩子,消除周围天籁之音呵护孩子的做法也没有道理。真正打扰孩子的不是那个声音,而是他从小养成的寻找声音的习惯。

再吵也睡得香

去年冬天,同事生了宝宝,我去看望。可是发现一家人说话时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我才知道,婴儿正在睡觉,他们把家里电话线也摘掉了,生怕有什么动静吵醒孩子。家长和长辈们爱护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样做可能正是给孩子将来的睡眠埋下了隐患。

我和丽文在聊这件事时,她笑着说,妞妞小时候睡觉“打雷都不醒”呢。

妞妞出生后,家里人该干什么干什么,说话声还是和以前一样,该笑就笑,没有因为妞妞睡觉了,就都不出声了。

妞妞满月时,来了很多亲朋好友,想和妞妞照张全家福,可是妞妞却睡得很香叫不醒来。中午吃完饭,丽文用平常的声音喊妞妞醒来,又轻摸她的脸蛋,结果妞妞丝毫没反应。丽文又一边拉妞妞的小手,一边用稍大的声音叫她,可妞妞还是不理睬。丽文老公在旁边说抱起来应该就醒了。丽文把孩子妞妞抱起来,左拍右拍,好像都拍在别人身上,妞妞睡得更香了。大家看着妞妞熟睡的样子,觉得又奇怪又好笑,这么多人说说笑笑的也吵不醒她。姥姥拿来妞妞的玩具,摇铃,边摇着边叫着妞妞的乳名,可小家伙仅仅是鼻子微微地皱了一下,然后面目恬淡,神情泰若,更加自我地酣睡着,就是不醒来。这样折腾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把妞妞弄醒,没办法,大家也就说算了,让孩子好好睡吧。

丽文说,这件事让家里人发现,孩子的睡眠根本不需要大人担心,岂止是“不怕打扰”,简直是“特别地不怕打扰”。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把一个正在熟睡的婴儿叫醒,所以这个现象也不容易被发现。从那以后,家里人就更不担心有什么声音能吵着她了。

有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睡觉时稍微有动静,孩子就醒了,要是没有睡好就开始哭闹。这种情况,除了个别特殊敏感的孩子,一般是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时间里就被家人惯出坏毛病了。有的医生认为,一些婴儿在前三个月里会发生腹部绞痛,会导致他们突然惊醒啼哭,而家长们经常误以为孩子是被吵醒了。无论哪种情况,家长也不应该娇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中的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

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地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

一位读博士的朋友对我说,和她一个寝室的是一位上海的女孩子,睡觉特别怕吵。宿舍就她们两个人,上海女孩总是抱怨朋友早上起床的声音太大,要么就是朋友的鞋子发出的声音太大,她总是说自己睡不好;而朋友不在寝室时,那位上海女孩开始抱怨走廊里有人说话吵到了她;到半夜走廊里没人时,她也会说睡不踏实,因为窗外还总会不时传来什么声音,连树叶掉下来的声音她都听得到。可见,她的睡眠问题确实很严重。

第47节:“无噪音走廊”要不得

我的朋友说她每次都很害怕回寝室,想办法搬离。可以想象这个女孩给同宿舍的人带来多少麻烦,而最痛苦的就是她自己了。据说这个上海女孩的妈妈睡觉就特别怕吵。在睡眠问题上,家里人全方位的呵护着女儿。可这呵护不是给孩子造福,而是给孩子惹麻烦。

“无噪音走廊”要不得

在生活中,大家都在寻求“安静”,也都要求身边的每个人“安静”,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环境上,更是追求着极度的“安静”。

我去过市里的几所小学做相关的研究,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每天放学前的活动时间被称为“管理班”时间,这个时间原本是让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可实际上它变成了自习课。每班都有一个老师看着孩子们,发现哪个孩子说话,就要被老师大声训斥。有的班纪律不好,老师就要不停地声嘶力竭喊叫或敲击讲桌以维持“安静”。

妞妞上小学三年级时,每天下午有一节自习课,老师们多数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自己上“自习”做作业、看书,由班干部轮流维护纪律,保持安静。妞妞是学习委员,周二轮到她来管理。孩子们已被管了一天了,这个时间好不容易没有老师管束,哪里肯听班干部的话,自习课总是乱哄哄的。管了这个,那个同学又开始说话,有时候是男生故意气妞妞,有时候是女同学说话,自己不好意思说。尤其妞妞自己埋下头刚写了一点作业,教室里一下就乱了套,她又得重新站起来维持纪律。教室里的声音往往大得淹没她的声音,妞妞说自习课上就得大声喊叫,才能重新让教室里安静一小会儿。

一两周后,妞妞居然给老师写了个意见书,说自己不喜欢管纪律,建议班上的男同学来管理,还要求辞去学习委员的职务,不想当班干部。丽文问她为什么,妞妞说班干部要管人说话,不当班干部自己不说话还可以完成作业,也不需要在自习课上管人。事情把孩子逼得连“官”都不想当了。

学校是儿童的活动场所,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嘈杂到底怎么了,它真能妨碍到孩子的学习吗?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形成了“安静癖”,甚至这种癖好已到了伤害儿童的地步。

我听一个朋友说,她女儿所在的学校要创建“文明校”,创建活动中有个专门的项目是搞“无噪音走廊”,也是最难搞的项目。就是下课后不许孩子们在走廊里大声喧哗。学校天天派班里选出来的班干部在走廊里巡视,抓喧哗者。有时候小干部们把握不好标准,经常是哪个同学一不留心说话声音稍大就被记下来,就要扣这个班级的分。结果各班主任们为避免扣分,下课后把学生都关在教室,不允许学生到走廊,想上厕所的学生都先在教室里排队,一个上完回来另一个才可以出去。听说这个学校的这种“安静”经验还被推广到别的学校……

在这种“无噪音”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他感受的其实是教育的野蛮;而这样一种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又能让孩子们心底生长出什么样的“文明”呢?

学校应该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场所,而不是去追求表面的整齐和迎合“上级领导”而破坏学生的天性。在学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学习环境如果符合儿童的天性,孩子能自然形成学习上的抗干扰能力,他们在这方面有惊人的生长力。“学习不怕吵”和“睡觉不怕吵”事实上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有相同的解决思路。

著名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描写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的景象:

在学校的图书室里,有的孩子在朗诵,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高

声唱歌,有的孩子在描绘着自己的梦。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如此自由,每天想上什么课都是孩子们说了算。学校的老师也从不去制止孩子们自己想做的事。在一般人看来,这里可是够喧闹的,但实际上孩子们却是互不打扰,各得所乐。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抗干扰能力,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能够克服周围嘈杂的环境,无论多么喧闹,自己都能

够立刻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们在这里感到了快乐,享受着这里的一切。每个孩子放学后都不想离开,第二天早晨又想早早到校。它招收的学生都很平常,甚至有些是身体有残疾或被别的学校开除的,但学生们经历过这样的小学教育后,最后都各个成才……

第48节:城市的“天簌之音”

城市的“天簌之音”

我楼下邻居的儿子要参加高考,不巧的是,隔壁家的女儿每天都在学习拉二胡。这个邻居为了高考的儿子,很是注意周围的环境。只要小女孩的二胡声一响,这个家长就会开始敲隔壁家的门。楼上正好也有孩子在学习拉小提琴,他们就开始楼上楼下的跑着去敲邻居家的门说自己家孩子要高考,保持一下安静。每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功课,也都体谅他们家高考孩子父母的心情,也只好让自己家的孩子在周末上午,他们家的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才开始练习。

这样楼上楼下的家长们都和自己的孩子为了这一家的高考生忍耐了两个月,邻居们碰在一起也都是各有怨言,也没有办法。“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家长的都能理解。其实这个家长每天去别人家里敲门或者告诉邻居们自己的孩子要高考,也是在给自己的孩子压力和不断地提醒孩子这里有噪音那里有噪音。整天竖起耳朵搜索噪音,又怎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

后来,我听说这个男孩没有考上任何一所大学。

家长们要知道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孩子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感打扰的孩子,他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而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带着这样的想法来看“噪音”,它们就不再是噪音——邻居家里传来的电视声、弹琴声、路上的汽车行驶声和喇叭声,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它们是城市天籁,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被这些声音困扰。

妞妞高考前几个月,在距离丽文家只有二三十米处,要建一个新商场。大型车辆白天不能进市区,晚上才可以行驶。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点,外面就开始传来大卡车的轰鸣声,钢筋石块的装卸声,工人们操作时的叫喊声,一直得持续到凌晨四点左右。和丽文同一个社区有好几个孩子高考,他们的家长去找过工地负责人,但没什么结果。施工单位只是不断地在居民楼里张贴道歉告示,希望居民们谅解。

丽文和先生心里也有些着急,但想想施工单位有他们的难处,觉得去找他们也没什么效果。家里人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提醒这种噪音,而不是去抱怨。丽文在妞妞面前从没提到一句关于工地噪音的话。丽文观察妞妞每天心态平和,猜测妞妞可能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家里人也假装什么事都没有,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噪音的焦虑。

出乎意料的是,那一阶段妞妞的睡眠也很好,这可能也得益于她从小养成的睡觉不怕吵的习惯。高考结束后,丽文才问妞妞这段时间睡觉是否受到外面工地噪音的打扰。妞妞这才知道附近要建商场,她说这些天有时候感觉到外面噪音很大,但根本就没顾上也没在意,没发现它有这么吵。

因此,我觉得,家长应该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处处苛刻别人,处处想改变环境适应自己的睡眠。

第49节:给孩子“温室”,就是舍弃了孩子“优秀”

·给孩子“温室”,就是舍弃了孩子“优秀”

家长因为自己有所担忧,而坚决阻止孩子的独立

活动,这种做法其实是比较自私的,父母放心了,可是

孩子并不快乐。让孩子独立起来吧!

首次自己说了算

妈妈们,十岁的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你放心吗?孩子要和同学们去郊游,你阻止过吗?孩子上初中了,你还送他去学校吗?而妞妞十岁的时候,就一个人坐火车去另一个城市看爸爸。

丽文的老公被单位派到上海工作一年,妞妞说很想爸爸,就想去看看爸爸。丽文说,过一段时间,爸爸就回来了。可妞妞说她想一个人去看看。丽文和老公很担心,妞妞才十岁啊。但是妞妞很坚持,丽文想想,那就让妞妞锻炼一下吧。丽文帮妞妞买好火车上要吃的东西,不停地告诉妞妞路上该注意的事情,遇到这个事该如何,那个事该如何。妞妞突然说:“妈妈说得都不敢去了。”丽文这才意识到自己忧虑过度,过分渲染了危险,吓着孩子了。丽文说事后她还反思,家长要鼓励孩子去独立地做一件事,首先家长不要一脸愁容和不放心,更不要夸大事情和陌生人的危险。家长要认真评估孩子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可行性,如果觉得可行,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表现出轻松愉快,把紧张和担心藏在心里。

送走妞妞上火车后,丽文在回来的路上,想起妞妞曾走丢过一次,心里更是担心。那时妞妞才五岁,丽文带着妞妞去市里新开的商场给妞妞买衣服。丽文说自己一直拉着妞妞的手,试了几家衣服后,妞妞好像没有什么耐心了,看着新商场那么多新奇的事物,总是想去看看。丽文也对妞妞说,买完了衣服就好好去商场转转。当丽文看中了一件时,准备让妞妞再试试,却找不到妞妞了。丽文现在回想,可能是自己一松手,妞妞就自己“溜跑”了。丽文当时以为是商场人多,有人顺手把妞妞带走了,很着急的到处找妞妞,找了一个多小时,才发现妞妞一个人去了一家玩具店,妞妞想要一个娃娃时,摊主问起你妈妈呢?妞妞才发现,妈妈不见了。幸好,那家摊主让妞妞在那里一直等着。

丽文说从那以后,她恨不得除了到学校,都把妞妞牢牢地拴在身边。但她也知道不能过分限制女儿独立做事的自由,孩子毕竟要长大,更要独立起来。当听到妞妞说她要锻炼一下自己,一个人去看爸爸时,丽文“违心”地答应了。

妞妞有了自己出门的经验,以后出门旅行更是轻车熟路了。有一次暑假,妞妞告诉丽文要去厦门看望小时候的伙伴,也是来回独自乘火车。这次出门需要带的东西都是妞妞自己列好清单去买的,妞妞还告诉爸爸妈妈说返回时不要来车站接她,当时丽文他们家刚搬到上海,妞妞要自己从车站回家。丽文心想全家刚搬到上海不久,妞妞对路线还不是很熟悉,已经想好到时候肯定要去接妞妞的。妞妞下了车看见丽文有些惊奇,可却显得不太高兴,还说车站离家这么远,我自己回去就可以了,我自己能回去的。丽文发现妞妞对乘车路线很熟悉,根本不需要她的提醒。

妞妞周末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骑自行车绕城“旅游”,从早晨七点出发,晚上六七点才回来,回来就兴致勃勃地给爸爸妈妈讲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看着妞妞愉快的样子,丽文也就忘记自己的担心了。

第50节:让孩子享受“独立”的快乐

让孩子享受“独立”的快乐

一位妈妈说,这样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与其说是锻炼孩子,不如说更是在考验我这当妈的。她说得很对,那就考验考验自己,让孩子早点“独立”吧。

一位妈妈说,就因为她没让孩子参加班里的春游活动,孩子一星期都不和他说话。原来班主任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植物,就组织全班同学周末的时候到林业园郊游,既是班里的一次春游活动,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每位同学拿上自己的“干粮”中午在林业园的外面草地上进行“野炊”,孩子一回来就高兴地给妈妈说,可是妈妈却不答应,说孩子没有去过郊外,还嫌郊外太脏了,中午还在草地上吃饭,太不卫生了,就不让孩子去。小男孩都哭了,可是这位妈妈却说到周末带着孩子去吃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