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并不一定有很多的文化知识,从他策划的“新闻秀”来看,他又好像非常了解记者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知道如何握住记者的死穴。他算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很多媒体人士可能并不喜欢,觉得有利用新闻谋利和低俗之嫌。但媒体人士又不离弃他,因为他能给媒体带来一定的新闻资源。
最早见到陈文定,好像是在进北京前的一次会议上,时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的杨斌介绍说,这是陈文定。
当时觉得有点吃惊,他当时只是坐在桌子的一角,并不吭声,看上去很内敛,白白胖胖的,低着头,也不多参与讨论,似乎很内向,与我以为陈文定应该的样子,差距挺大。
之前的印象,大半来自于陈文定的报道。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每个记者有一个大概的分工,哪个记者去采写什么样的题材,编辑是心里有数的,像我在“孙志刚案”时的搭档王雷,因为跑过热线,就不幸被认为是长于突发和灾难报道,于是洪灾时会被派去泡在水中一个月。
而陈文定,则经常被派去采访一些社会新闻题材,像老夫少妻一类,加之他曾经报道过哄动一时的深圳某计生站故意误诊性病骗取钱财的事情,所以,我总觉得,他应该是一个能说会道、笑嘻嘻的年轻后生。
后来在新京报北京新闻部成了搭档,才发现这个印象,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陈文定虽然平时话不多,尤其是在陌生场合,跟不是朋友的人在一起,显得沉默。但是作为记者,在采访时与人打交道,却非常的厉害,我是远远不如的。
这个不是谦虚的话,采访正是我的弱项,而在采访中突破,更是弱中之弱。经常有人请教我采访突破的办法,我就只好说,只会死皮赖脸的跟人磨。
陈文定却不一样,之前在南方都市报,他就采访过被称之为“女张二江”的湖北枣阳市原市长尹冬桂,尹因受贿被捕以后,当地某报刊就开始按中国社会的传统逻辑,说她跟多少个男人有染。
后来,报社派陈文定去采访。官员被捕,本身如果不是有官方出于树典型的想法专门安排,是极难采访的,何况是一个备受污辱、被定性于女色狼的官员呢。可是居然陈文定就采访到了,而且是进了看守所和这位女市长面对面的采访。
还有一例更神奇。按新京报当时领导的要求,我和陈文定,每年全国两会时作为报社中层都要上会采访,跑得半死,每天写稿写到夜里十一二点,我们离开新京报后,好像这个规矩也没有了。陈文定上会,写回的稿件总是比我多,而且总是能采到很多重量级的人物。
当时陈文定采到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而且采访时间不短,大家就有点惊讶。后来的传说是,陈文定在会议上,无意中碰上了一个老太太,聊来聊去,就熟悉了,老太太听说陈文定想采访肖扬,就写了个字条说,拿去吧,他会接受采访的。
于是肖扬就真接受了采访。
他这个传说,一直没有向陈文定当面证实过。他不是那种喜欢吹自己采访经历的人,说起这种事情,他总是笑笑不吭声。反正稿子已经出来了,这个传说,还给本来就颇有人缘的他落下一个“老少通吃”的名声。
吹牛似乎也是记者这个圈子的职业病,小则吹自己是出生入死的好汉,大则把自己吹成救民于水火的英雄。陈文定跑了多年的新闻,轰动全国的大大小小的报道很多,不缺少吹的素材,但是我几乎没有听陈文定谈起自己过去的采访经历,包括自己的从业生涯,也绝少谈起。只是听杨斌他们零星说起,陈文定的职业生涯也非常坎坷,东奔西走,一步步做成了名记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倒真是一个有内秀的人,我经常想,如果有一天不做记者了,采访一下陈文定,没准也是一个很好的小说素材呢。
说到人缘,此书的主角比特,也算是陈文定新闻人缘的一个证明吧。比特严格来说,算是社会底层人物,但是陈文定仍然与他保持了一种互相的尊重和理解。这并非特例,据我所知,凡陈文定采访过的人物,基本上都成了他的朋友,我想这原因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更多是因为作为记者,陈文定对采访对象一直保持着尊重,而不是像有些大牌记者一样,喜欢把采访对象当审判对象。传说中他就是以理解和尊重,赢得了采访“女张二江”的机会。
搜狐网新闻总监:握住记者的死穴(2)
本来陈文定邀我写序,是希望我写写对此书主角比特其人和他策划的一系列“新闻秀”的看法,但是我对比特了解不多,只是听说,他好像还算是我的河南老乡,最早的时候在社会底层混迹,后来成为很多新闻的主角,并转型为另类策划人。
从他的经历来说,似乎并不一定有很多的文化知识,从他策划的“秀”来看,他又好像非常了解记者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知道怎么样握住记者的死穴。他算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很多媒体人士可能并不喜欢,觉得有利用新闻谋利和低俗之嫌。但媒体人士又不离弃他,因为他能给媒体带来一定的新闻资源。
但是说实话,我们无法仅仅就比特喜欢“作秀”以吸引关注来责备他。往近处说,从官方出来的新闻,大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作秀”,很多连真实性都值得怀疑,然后利用权力,要求媒体公布,如果不发的话,还免不了打电话责备记者一番。
往远处说,国外媒体圈很多公关公司,任务似乎也重在新闻策划,尽量使自己客户发布的信息,引起媒体的注意。这点和国内大不相同,国内的公关公司,大半是收集一堆电话号码,然后利用红包诱使或者迫使记者发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特倒很具有公关人员的潜力,很知道如何去吸引媒体的报道。
至于低俗,这个不值一驳。低不低俗,有时并不能凭说的是不是冠冕堂皇来判断,说得再好听,不干人事或者光撒谎,也不算高尚。我倒觉得,也许“秀”的底线在于,记者在其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一直不赞同,记者直接去参与新闻事件,当然以报道的方式介入是另一回事。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记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