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_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_奇书网
返回

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

首页
第41章(2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以厕所构想为例,有教授认为,一旦有男性进入女厕,会让女性提高警觉而紧张;其次,有可能给色狼以可乘之机;另外,如厕时异性在一旁,反倒觉得没有安全感。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银河则表达了独立的观点,在渐进的前提之下,他赞成“男女同厕共宿”的做法。那么,对于部分学者的质疑,李银河研究员又是怎样反驳的呢?

“有人认为双性厕所会给色狼以可乘之机,可是他忘了,在男女分厕的情况下,难道就能保证没有色狼闯入异性厕所吗?”

“这实际上是对一种社会需求的满足。”

社会学家李银河告诉记者,“男女同厕共宿”的最大意义,也许并不在于上述种种优点,而在于它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关怀。那么,李银河女士所指的社会群体指的是哪一群体呢?男性,还是女性?结果,答案是两者都不是。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6%~10%的人属于跨性别人群,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李银河说,“这个群体认为自己既不属于男性群体,也不属于女性群体,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模糊地带。”

李银河告诉记者,跨性别人群很早以前就有了,如今我们时常听到的“易性者”、“易装者”(本报曾经多次报道过)都属于这一群体。

“在历史上,跨性别人群曾多次兴起跨性别运动,这一运动提出的目标是,在一些场合下取消‘男’、‘女’的标识。比如说厕所,就希望不要出现‘男’、‘女’的字样,另外包括驾驶执照、一些证件等,他们希望把性别一栏取消。”

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跨性别人群”就已经是引人注目的字眼。

今天的社会学界普遍认为,性别主体的出现和自觉,总是在历史过程和环境变迁中形成的,而改变社会的过程则少不了新性别主体的现身以及相关论述的发声。

1967年,“男变女”变性人克里斯丁·乔金森描述自身于50年代变性过程的自传出版,这个耸动的话题吸引了美国众多媒体的报道,也首度为大众描绘了企图变性的个体的无奈处境,并以个人的自述突破医学体系在变性议题上的垄断。此后,借着变性手术医师们的支持和正当化努力,有愈来愈多的“性别异类”尝试着寻求法律方面的改革,以便让他们更容易获得各种改变身体性别表征的手术,也更容易得到新的身份证明文件,以更改其他相关的官方记录,建立平顺的日常生活。

如今,这一群体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变性手术在国内也频频出现。然而他们认为,并没有一种秩序来维护他们想要的“平顺的日常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新的事物不足为奇。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发现第三性征混淆的现象越来越多,比如像头发、饰物等等,部分人群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

小知识

易性癖是怎么回事

易性癖是性心理障碍的一个类型,称为“性别同一性障碍”。医学语言可描述为患者对自己生理解剖性别的认同障碍,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与异性是一致的个体,表现为没有性感兴奋目标的跨性别穿着,以及渴望通过激素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来改变性器官。通俗地说,就是该症的男性患者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个女性,着女性服装,行女性举止,并渴望通过药物或者手术使自己变成女性。女性患者则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个男性,着男性服装,行男性举止,并渴望自己的生殖器官通过药物或者手术变为男性。

10,李银河为什么会挨骂

在进入正题之间,我想先说几句不算题外的题外话,内容是关于上文所讲的那个新闻。这个新闻总的来说挺有趣,而且有很有创意,虽然在内容描述上也存在不少错误。下面,笔者将对这几个相关问题略说一二。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新闻的标题十分醒目,名叫“中国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提议男女同厕(图)”。它有几个吸引眼球的元素,一是性学家;二是李银河;三是男女同厕;四是“图”。可以说,几乎标题中的每一个语词都充满了诱惑。笔者进一步解释一下。性学家是研究性的,人们对性问题都很好奇,所以想看个究竟;而李银河是个名人,人们也可能想要关注;尤其引人注目的则是“男女同厕”,这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居然有人出来提议;而最绝的一个字就属“图”了,它言简意赅而又画龙点睛,立刻让人联想到这篇新闻的正文中可能会出现男人和女人在一个厕所中方便的图片。因此,这四元素组合在一起,就已经决定了这条新闻将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网络中。因为网站上先有新闻标题,点击之后,才能看到新闻正文。而事实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新闻发出不久之后,网上就出现了很高的点击率。因此,可以讲,以受关注的标准来衡量,这条新闻无疑是成功的。

不过,人们看过新闻之后,可能会多多少少有一点失望。因为那个所谓的图片,只是一个卡通图片,上面画了一个厕所,一位男士与女士想要同时走入。一个老汉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并受到了惊吓。画面中的人物都在厕所外面,而没有一个在厕所里面。同时,人们也可能认为这条新闻存在炒作之嫌。因为不论是台大的孙中兴教授,还是社科院的李银河教授,给出的理由都有些牵强,而且提出的想法都不太现实,至少在当代中国是这样。另外,人们可能也会感到意外,当代的专家中还有整天琢磨这个的,把这些当作研究内容,心里多多少少有些气愤。于是,嘘声四起,一片漫骂和指责的声音都集中在这条新闻、相关人物、甚至是相关网站上。

此外,这条新闻的内容描述上存在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