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贤说:“别说五台山啊,把九华山、普陀山都给你当道场也是一句话的事呀!那时他就不是丞相,而是皇帝了。”
这条外交使船刚一靠上明州卫所口岸,四面围上来好几条兵船,林贤刚问了一句:“怎么回事?”
沐英带人跳上船来,大喝一声:“反贼林贤,奉旨来拿你!”
林贤急忙拔剑,但很快被制服了,如瑶和手下的人全都当了俘虏。
与此同时,致仕在家的宋濂也是祸从天降,他们父子被一条索子锁了,解往京师,理由很简单,他儿子宋慎曾经在胡惟庸那里当过两年幕僚。
宋濂说:“我早对你说过,不要与胡惟庸走得太近,怎么样?老夫的一世清名,也跟你葬送掉了。”
宋慎还抱有一线希望,父亲毕竟是太子的老师,也教过皇上,能不能对他格外开恩?
宋濂并不抱多大希望,只好听天由命吧。
一听说宋濂也被胡惟庸案株连并已押解进京,朱标忧心如焚,他不得不到奉先殿去见朱元璋了。
朱标满脸泪痕地进来,肃立一旁。
朱元璋问了一句:“你怎么了?”
朱标说:“父皇不是让儿臣参与审胡案吗?我简直吓呆了,老师宋濂也在劫难逃,开国元勋一半都抓了,连我郭兴舅舅都会谋反吗?”
朱元璋说:“看看你这个样子,人家磨刀霍霍,你还在这儿发慈悲。朕知道你准会来求情,特地给你准备了一件东西。”
朱元璋转到了屏风后头,用手绢垫着,拿出一个刺多得惊人的蒺藜棒,扔到了地上。
朱标不解何意,望着朱元璋。
朱元璋令朱标把棍子捡起来。
朱标犹豫了一下,伸手去拿,却被利刺扎痛了,尖叫一声,血也从手上淌下来,忙扔下棍子。
朱元璋又用手绢垫着拿起了蒺藜棒,用宝剑上下削了几下,把木棒子表面的刺全削掉了,棍子变得光滑多了,他把棍子递到朱标手中,朱标接过去,仍不明白朱元璋是何用意。
朱元璋说:“朕要杀的人,就是这棍棒上的刺。朕终究是要传位给你,让大明江山世代永存,朕不把这些刺拔出去,你将来就会有麻烦,江山就不稳。”
朱标说:“可是……”
朱元璋说:“没有什么可是。你去宁妃那儿,安慰安慰她,也可以让她去见见郭兴。”
朱标说:“我不去。最好的安慰是放了舅舅。”
说起宋濂,朱标更是心痛,他拼死拼活也要把师傅救下来。
朱元璋越来越不耐烦了,指斥太子是朽木难雕。
《朱元璋》第九十章(3)
朱标说:“谁都可以不管,我师傅我不能不管!为什么把宋师傅抓来?”
朱元璋说:“你这么懦弱,都是你师傅的罪过,朕早该找他算账了。”
朱标顶撞说:“早知今日,当初又何必三顾茅庐把人家请来住进礼贤馆?”
“放肆!”朱元璋火了,“你给朕出去!”
朱标赌气走了出去。
三
三天后,沿着大运河北上的宋濂被押解进京。过去重要人犯都关在刑部大牢里,自从朱元璋建了锦衣卫充当耳目后,又建立了锦衣卫专有的牢房,称为诏狱,里面有名目繁多的刑具,其残酷远胜于刑部狱。
宋濂到了诏狱已是黄昏时分了,乌鸦成群结队地在他头上聒噪个不休,本来走路不太灵便的宋濂又经长途颠簸,走路都不稳了。
宋濂的出现,引起了牢中的一阵骚动,立刻有好多人从牢房里叫他:“宋先生……”
宋濂一看,叫他的人是费聚,旁边还有郭兴、陆仲亨,每人一面大枷。
他不禁喟然长叹,真是世事难料啊,这里拘押着的大多是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在腥风血雨中过来的开国功臣,怎么一下子都成了谋反的罪囚?
费聚说:“想不到,你这给皇上当过老师的老夫子,也成了谋反的胡党了。”
宋濂哈哈一笑说:“当过帝师,到底是优待呀,没看见吗?我脖子上就没扛着一面大枷!”
众人相对苦笑。人们的笑里饱含了讥刺和酸痛,当然也是无奈。
费聚想劝慰宋濂几句,就说他最终没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夫子用什么造反?子曰诗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