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侧转头看向我,黑眸沉浮复杂情绪,“小小,这个天祭台很可能来自那个年代。”
没来由的冒出这么一句话,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隔了几秒后眼睛睁大,吃惊地问:“你是说两千年前?”这也未免太巧了吧,等等,他曾是巫师,别告诉我这个东西曾是他用过的啊,那真的不是巧合来形容了。
幸而他摇头说:“我没见过这东西,但它的形状而祭文符号模式很像那时的器具,滇国对五行八卦文化没怎么研究,但对九宫却研究甚深,你看到聿的地宫内机关巧设就是用九宫图,这是当初滇国始祖带入的楚文化。而后期滇国向汉朝投降后,汉武帝第一件事就是搜掠滇国的巫术与九宫玄学,故而汉朝对八卦配九宫深有领悟。”
“你不会想说这个祭台是汉武帝弄的吧。”
“他贵为帝王,自然不会亲自动手,只需请得道高人安设,八卦也正是道家象征。”
汉武帝晚年沉迷炼丹术,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是为载入史册。可我不懂,弄这么个石器在这座孤岛上,又有何用?难道祭台敛聚的阴阳之气还能让万里之外的汉武帝吸收?
却听盛世尧道:“他是效法秦朝始皇帝,曾有嬴政派徐福寻长生不老药,觅得蓬莱仙岛,汉武帝刘彻也想让得道高人替他找一处仙岛,而仙岛就得用这天祭台来吸天地精华,敛阴阳之气。没发现吗?刘彻很多行为都是在沿袭秦皇的痕迹,他将超越秦皇当成最崇高的目标。”
古来都把秦皇汉武并列而谈,可见两代帝王同样不凡,又何来超越一说呢?
第140章秦云丹
按理汉朝可算是灭古滇国的元首,但我见盛世尧言语之间平淡,倒也没对汉武帝有太多的仇怨,不由微微奇怪。心念倏忽之间,就被他抓了去,“滇国不算被汉朝所灭,本就是滇国自身在统治上就存了很多弊端,举国皆信奉巫术神明,有超前的青铜文化却从不思进取,国之必亡。但汉朝将滇国纳入旗下后,也没得到好处。”
“哦?此话何讲?”因为是他前世那个年代的事,本身汉武大帝也形象深刻,所以听他讲那些历史背后的故事,很有兴趣。
盛世尧唇角露了一丝讥讽,却语声平淡:“本身刘彻向道求仙已是痴迷,为招致神仙,四处巡幸,建造宫观,耗费大量钱财。之后,不断出现天地馈赠的“祥瑞”,天降麒麟,地出宝鼎,于是方士引导他与天人沟通。传说黄帝在泰山封禅之后,乘龙而去,到达了成仙、不死的境界。他在做了长期准备之后,也开始登上封禅的路程;试图模仿黄帝,化仙而去。
这些事在我们现在听来十分之荒谬,但在那时却都是轰动一时。都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汉朝窥中滇国的巫术与财富,殊不知将巫术引回后,引得宫斗频频不说,还差点颠覆政权。几大巫蛊案,更是牵动朝廷重臣,从另一种意义上可以说,汉朝将滇国纳入旗下,点燃了一把烧进朝中的火。”
也就是说汉武帝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算是引火上身吗?不过这也与他自身有关,若不信道求仙,又何来窥觑他人的巫术呢。所以,凡事有因必有果。
事情回到眼前,这个八卦配九宫到底该何解呢?盛世尧说最关键的是解九宫,只要把每次对应的九宫位格能摸出规律来,就可破这天祭台之秘。我不由想,其实汉武帝刘彻身旁也并不全是无能行骗的方士,还是有高手的,就比如设这天祭台的人,他对玄术必然精通。
由于八卦配九宫不光是解九宫图,还要对应八卦方位,而八卦又随时改变,所以运算极难。我不懂其奥理,只能在旁看着盛世尧忙碌来回走动了察看演算,看着他行走沉稳从容,眉宇时而轻蹙又时而展开的样子,当真是觉得酷帅。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当最中间的八卦突然向四周散开时,盛世尧的嘴角牵起了弧度。我立时一振奋,跑上去细看,见那原本八卦的位置露出了一个凹槽,顿然间整个洞穴内开始变亮了,因为凹槽的最中间有一个石托,而石托上方安放了一个很小的石盒,在盒中有一颗褐红色珠子,大约一块钱币那么大小,在石托的底盘四周,却是盘了一条金龙,然后从金龙的嘴里吐出一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
这当真是一副奇景!
在古时,龙象征皇帝,这果然是为汉皇所设的天祭台,但从外观看,并未发觉机关巧簧,不知石盘转动的原理是什么。视线不由凝在那颗褐红色珠子上,微微有着浅淡的光泽,从摆设的涵义来看,金龙吐珠在下,那珠子在上,显然有供奉之意,难道那颗褐红珠子意指神明?
“不是,那是秦云丹。”
什么丹?我茫然转头看他。
“秦皇是最早求长生不老药的人,徐福带千名童男童女出海寻蓬莱仙岛,但一去不复返,后始皇又找到一个叫卢生的燕人,他是专门从事修仙养道的方士,这次派卢生入海求仙与徐福有所不同,徐福是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而这次卢生入海是寻找两位古仙人,一个叫〃高誓〃一个叫〃羡门〃。相传这两位仙人曾为始皇炼成丹药,并以秦为丹药取名,即为秦云丹。”
我不知道是该笑还是怎么,指着褐红色的珠子问:“你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