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生升学、评优、分班看分,老师职评、晋级、得奖看分,政府、社会、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也看分。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类,会记型,会想型,会做型。“会记型”的孩子记忆力很强,因强记很会考试,在考场上占绝对优势。“会想型”,应付考试能力差一些,但很有潜力。“会做型”的孩子在记和想上差一些,但会做,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叉叉:有人总结: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类,会记型,会想型,会做型。“会记型”的孩子记忆力很强,因强记很会考试,在考场上占绝对优势。“会想型”,应付考试能力差一些,但很有潜力。“会做型”的孩子在记和想上差一些,但会做,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只要因材施教,这三个类型的孩子都可以成材。但在“以分为本”的“现行考试制度”的筛选下,我无情的被当作蠢材淘汰了,所以,为了自己的前途,我要卷土重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看英语,做习题,背课文,我要考研,我要做好学生,做好孩子。
二、分快慢班
分快慢班,要害在于造成学生之间的“两级分化”。其道理很简单:“好生”相互之间正面影响,“差生”相互之间负面影响。
叉叉:好生再配个“好教”,那真的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差生配个差教,学校的意思很“美少女战士”:我们替社会提前消灭你们。
三、依赖教辅
现象:小学生书包越来越沉,走路都吃力;初高中生课桌上教辅堆积如山,几乎看不了黑板。
叉叉:教辅过多,学生难以识辨,易流于芜杂;教师依赖教辅,疏于认真备课,所以当你看见一门课逃的只剩下三四个学生,老师依然滔滔不绝的在讲时,你不要觉得那老师敬业,那不过是种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惯性罢了。教学创新激情一去不返。
四、办补习班
现象:禁止中小学在暑寒假期间办补习班,近年来是愈禁愈火爆。且城镇比农村火,中学比小学火。一是学校不办社会办;二是学生家长们凑钱办,只请老师去“打工”;三是老师在家里私下办;四是学校变相办,如提前开学等。
叉叉: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需要放松。兴趣是内动力,将寒暑期变成第三学期,除了对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还能有什么积极作用?别跟我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现在的教育我真的看不到希望。
五、超前启蒙
现象:孩子上小学的年龄,越来越低了。据某县实验小学调查,四至五周岁上小学的约占34%,五至六周岁上小学约占56%,六至七周岁上学的约占10%,到七周岁上学的找不出。
叉叉:四五岁的孩子就上学读书,哪里还有童年?我很幸运自己有个很美丽的童年,你别看有些童年在书堆里度过的人活的滋润,其实心里都有点变态。人生完整or不完整,以后我的小孩会很幸福。
六、贪多求全
现象:不少家长强迫孩子在学完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要额外加负,同时上一至几个特长班,如电脑、英语、国学、歌舞、乐器、跆拳道、陶艺、琴类、围棋、书法、美术等等。
叉叉:你有这时间学专心学一门多好啊,我不知道家长是希望孩子真的成材还是可以在别的家长面前炫耀。你们以后是想让孩子学有所成,还是想让他出去卖艺?
七、轻视职教
现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挤所谓的“正规”大学,认为上职业技术学校就低人一等,没脸见人。
叉叉:其实学体育,美术,音乐专业的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有人问我学什么专业待我回答后,统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愣了数秒,抿了抿嘴说,学体育啊?不错不错~学体育好啊!我孩子学的*,哎,没出息啊~~”
我尊老爱幼,我热情善良,我刚正不阿,我待人真诚,我拾金不昧,我表里如一,我才华横溢,我哪怕是个乞丐,我他妈也比你强。
八、重智轻德
现象:家长见到教师,多问孩子成绩,不问操守。老师评价孩子也多重看成绩,轻看操守。
叉叉:这就是为什么乞丐会一直强调钱;富翁会一直强调慈善;中国会一直强调和谐,强调助人为乐,强调拾金不昧,强调良心做人。
晚上dota氛围愈加热烈,我们宿舍与对面宿舍形成对立联盟,三个路由器,十台电脑,五对五决战,不出意外都要杀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