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穷人而言,钱是脖子上的绞套,只有松紧缓急之分。他们当然知道,这绞套正是富人的资本。但与其拿可怜的金钱来冒险投资,莫如安安心心用钱来武装生活。因此,穷人再有多少钱,他们宁愿其烂在保险柜里,也不会放胆去投资去冒险。说到底,他们是钱的雇工,从未想到让钱为自己工作。
致富就是播种,而不是天女洒花。
只有明白致富与发财、投资与享受、事业与生活、资金与资本的关系,才有可能通向财富之路。一个人的穷富也并不以他帐户上的票子为标志,也不以拥有财贷多寡为尺度。用负债经营的思路看,绝大多数富豪都比市场上卖肉的张三、卖水果的李四还贫穷。穷人们能体会欠银行几十亿元的赤穷吗?然而,张三李四虽有存款万万,却是货真价实的穷人;欠帐数亿元的,却是人人敬慕的富翁。
因此,穷富在于对资本的控制力和拥有力,而不在对生活资金与物品的占有与支配方面。没有资本与资本意识,这是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又一经济根源。只有当钱为你工作,为你生钱的时候,钱才是资本,而你才是资本家,才是真正的富人。否则,你顶多就一个守财奴或暴发户。
这也是一个理财文化的命题,一个生存概念的命题,穷人要想成为富人,必须跨越“无资本”的先河。
穷人靠薪水活命
(所谓稳定收入是很多人行动的障碍,犹如人生的鸡肋,说到底还是反映出缺乏自信。薪水永远只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靠薪水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富人。老板之所以雇你,不是让你发大财,也不是要和你共同致富,如果挖不出剩余价值,雇佣你等于零。)
明朝江南一带便有了机工与机户,富人仗着自己有几台织布机、几间青瓦房,便大摇大摆,抽着水烟,坐在屋檐下当老板了。也许,只有看过卓别林《摩登时代》的观众才会明白什么叫“夜以继日”,什么叫“无产阶级”,什么叫“资本主义罪恶”了。
对老板而言,工人与机器差不多,都是生产美元的必要零件。在那个只管生产不管营销的“日不落帝国”时代,老板是多么的惬意,工人是多么的“铁饭碗”啊。每个工厂灯火通明,流水线源源不断流出产品,大把大把的钞票源源不断流入老板们的腰包。“一将成名万骨枯”,在财富时代,一个富翁的横空出世,必然有万余打工者流血流汗又流泪。富人靠穷人,穷人靠薪水,而薪水又来自富人。
工打得好,蓝领也可以当白领,当打工皇帝、打工皇后。可是,当皇帝被逼宫,皇后被流放,白领被炒鱿鱼时,他们才清楚,什么叫“飞鸟尽,弹弓藏;狡免死,走狗烹”。要明白,所谓的王冠后冠无非是镀金的、纸糊的道具,所谓的大权在握、炙手可热只是被人假手,无数的打工者可能要用一辈子才想得透这一层。话说回来,士为知已者死,当老板亲自到你茅庐跑三跑,给你肉吃给你车坐把你老娘供养,你便会巴心巴肝开始效犬马之劳,“当真”肝脑涂地,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了。
穷人最容易被感动,也最容易死忠到底。《赵氏孤儿》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义仆报主的样板戏,能让身边的穷人忠心到“死而后未已”,这个老板真可到哈佛大学当教授,拿诺贝尔奖了。刘备明知诸葛亮不会弃了阿斗,自主为王,但白帝城托孤时,仍然煞有介事地说“斗有才扶之,不才,汝自王之”。这一说,正点中了孔明愚忠的死穴,果然他到死都是阿斗跟前的丞相。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一哭,智有孔明,武有张飞,保镖有关羽,什么坎儿过不去呢?
所谓推倒金字塔、倡导扁平化管理,其实是老板们变着法儿让你生死追随罢了。如果曹操下了死命令要孔明出山,孔明也许死也不出南阳----俺老诸葛死也不吃曹食,如何?!袁绍刚愎自用,结果人才跑光,而曹操光着脚板迎许攸,终于宫渡之战,打得袁绍成熊猫。可见对付人才,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富人很明白穷人这点“士”脾气,所以以怀柔代高压,结果老板只需用一辆车、一套房子便让桀骜不驯的“皇帝”“皇后”为他鞍前马后,跑得四脚朝天。重耳在逃难时,手下有个仆人曾割肉给他吃。那人的意思是,重耳奇货可居,一朝得势,我不也鸡犬升天么?可吕不韦的不得善终终于证示,再精明的打工者,最终也得听老板安排,说让你出局就得出局,没有丝毫价钱可讲。
薪水对穷人来说就是救命的稻草。如果穷人始终把富人的事业当自己的事业,他会发现头上始终有一块天花板。这好比跳蚤,即使老板揭了天花板,你仍然只能跳那么高了。你要是反抗,莫非你要当真皇帝么,大胆狗奴才,杀!因此,吴三桂的被伐、被杀,也只是迟早的事情,谁叫他功高盖主,成为康熙眼中钉、肉中刺呢?
因此,要致富,只有靠自己,薪水是靠不住的。
穷人只有做军师
(很多时候不是穷人太笨,穷人想到的事情,再精彩也无法去做,就因为你的起点决定了你的行动。所以就算穷人有妙计,也只好把自己的妙计贡献给富人,成为富人的幕僚,或者去当策划大师,帮着富人赚穷人的钱,自己从中分一杯羹。钱就像跳水的台子,搭得越高,越有施展的空间,越能做出漂亮的动作。)
春秋战国时,养幕僚简直成为富贵之人中间的“拔河赛”。据传,孟尝君门下食客之众达到三千人。3000颗脑袋帮1个脑袋出主意、想办法,难怪“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著名成语都沾了不少的“孟尝气”。其中有位穷困潦倒的冯媛先生尤为精彩。他以三等舍人身份,提着破剑,倚门而歌,“食无肉啊,不如归去”、“行无车啊,不如归去”、“老母没人养啊,不如归去”。等“破格坐了火箭”,一口气升为“头等舍人”的时候,他这才真正显山露水,为孟尝使出了吃奶的劲。现在看来,老冯的思维与逻辑很“物质”:喂什么料,使什么劲;吃什么草,挤什么奶!
士为知已者死,现在看来,也不过是穷人争取到了利益之后,以死相守的另一种美称罢了。士若不死,固然不再为“士”,而且连冷猪肉都没得吃。所以,穷人的士子只好以死相搏。何况,“刺死秦王”,太子丹会封他为国师、相国,可以封妻荫子,享“皇恩浩荡”。要是不幸变成“秦刺”,荆珂也可凭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名垂千古。不能渔利,能够扬名,也是不错的买卖。所以,说穿了,军师的目的、壮举、劣行……都不过是“富人手心里讨生活”的写照。
如果一口咬定,穷人才去做军师并以为做了军师仍然穷鬼一个,那刘伯温、李善长、诸葛亮们一定气得“鲤鱼翻身”,到凡间来找我算帐。因为他们不分明当了开国元勋,又佩勋章,又当什么“公”、什么“父”,分明有什么“丞相府”“相国宅”么?要是他们再攥上大宋第一聪明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与大清第一巨贪、中堂大人和珅来,那我更不敢招架了。以和珅财富计,家产可抵大清10年gdp,可见10个乾隆也没他富有。
不过,可惜,那毕竟就像纸房子,说倒就倒。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到最后,穷人敛聚一辈子的财富,不都归为富人所有,而且还可能人头落地么?这正是穷人们最难以悟透的地方。西施的老公范蠡曾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相信,结果被勾践赐死了。穷人替富人鞍前马后,立下累累功勋,可富人却大言不惭:我不照样给你工资待遇了么?穷人以为可以凭出生入死,枪林弹雨的感情与富人称兄道弟,可富人却大多是“同苦不共甘”的“负心汉”。
赵匡胤说:要是你们像我一样,你们也睡不着觉的。所以最好的出路是“功成身退”,“借病归田”。老赵这一招“杯酒释兵权”与老朱朱元璋的“血洗朝堂,大杀元勋”,道理都一样富人必须警惕身边的穷人。
富人不是上帝,不会给你配一个小妞夏娃,让你安安心心在伊甸园里吃葡萄,嗑瓜子,打麻将。你们刚吃了他一个苹果,他就要罚你,子子孙孙代代有罪(原罪,原罪,原来有罪是也)。
想跟富人分产业,论财富,穷人真是异想天开,还是安心羽扇纶巾做军师吧。
穷人难坚持
(穷人创业基数太小,起点太低,就算你发展速度很快,疯狂运转,还是个小雪球,说不定等你滚大,天气已经暖和了,雪又要化了。穷人的发展很难,起步难,坚持更难。可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最后一步,这之前的一切都是铺垫。铺垫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能不能等到最后一天,就看你的道行了。)
愚公老头对太行、王屋二山挡路门前很不感冒,更不服气。于是以90岁的风烛残年组织起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愚家军”,专门用来挖山,把土石挑往渤海边。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看不下去,就劝老愚同志歇手。可惜他又没有学过经济分析、心理分析,采取了直白的质问法----山都挖得了尽移得走么?笨老头,你莫如搬家吧。这下反倒激起了老愚的斗志,大谈一番“愚氏移山理论”,什么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结果吓得山六神无主,三魂吓跑了两魄,向玉帝告状,告老愚家“乱砍乱伐,乱挖乱移,制造水土流失”。孰料,“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搬山而去。
这个结局实在太神话,太理想了。如果愚家当真要成为移山世家那结局未必很妙,因为移山又不比种玉米,种什么收什么,因此,悲观地说,愚家军迟早会溃不成军的。但从人定胜天这个命题作文看,这个答案又是万万不可以的,所以只好由玉帝老儿出面摆平这件尴尬事。从坚持上讲,愚公太高估了自己的理想与号召力,太低估了移山填海的难度系数。
鹤蚌相争,鹤欲吃蚌,可蚌壳则力钳之,蚌欲打开天窗说亮话,可鹤却力啄之。两者可谓是势均力敌,谁也不敢马虎大意,比的就是谁的耐性好。有人认为,多半是蚌胜,因为蚌至少在“核潜艇”里也能活命而鹤嘴被钳,连气也出不得了。可鹤也有胜的把握,因为蚌一旦离开水过久,也会小命不保。所以两者都有胜利的机会。
可两个东西正在较劲时,可恶的渔翁却出现了。是他彻底击碎了鹤蚌的美梦,上演了焚“蚌”煮“鹤”的好戏。
还是精卫厉害,精卫街微木,矢志填东海,这种坚持力亏她是只神鸟才有足够的长寿,等得到沧海变桑田。刑天也不错,没有脑袋便以双乳为目,肚脐为嘴,执干戚而舞,这种坚持力更厉害。
可惜,穷人却没有这个坚持力。
有很多穷人不知道,只要再坚持一小会,财富就在跟前。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只好抱憾终身了。
穷人很多都是短见主义者,一旦一锄下去没有金娃娃,便放手了,殊不知或许再挖半锄,便可胜利。姜太公垂钓渭河边,他的坚持力终于让他八十为相,从这一点来说,穷人真应该向老姜学习姜,还是老的辣!
穷人在照镜子时,应该好好检付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太过于心急火燎。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道理也在于此。
江湖救急不救穷
(不管是谁,给你钱都是有目的的(亲爹娘除外),如果是投资性质,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穷,是失败的标志(至少在经济方面),失败难以给人信心,没有信心人家就不会把钱给你,救急不救穷,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哪位街坊失了火,出了事,只要他放下面子,相信大伙都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他度过难关。但是谁见了有哪位穷人因为一贫如洗而受到大家庭般的“输血”照顾呢?如果让你给一位身强力壮却家徒四壁的青年捐款过生活,你会欣然拿出支票,让他乐滋滋而去吗?
显然,你不会。
你的理由就是每个人共同的理由----有脚有手的壮小伙,整天不知道自己挣钱,反而想靠大伙供养,你羞不羞?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奚落穷人的话,“给他钱,你能给多少,给几次?即使给了,他还不是吃了喝了挥霍了,没了还得向你要,反而他认定你了。”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失业者不能取得社会支援的原因。因为,一个人的贫穷,总会给人以无限的负面联想:懒惰、笨、没出息、花花公子、纨绔子弟……自然,银行一看你的简历早关上了大门,不会贷一个子儿给你。他们认为贷你一分钱就是一分钱的呆帐,烂帐。好单位也不会聘你,任凭你说得唾沫横飞,老板只会以为你在犯羊角疯,因为单凭你一贫如洗的过去和身无分文的现在,你再吹嘘自己都是无用,没有人会相信你的能力。
穷人会认为这个世界太不公平,太可怕了,贫穷既非自愿的,也非自取,穷人通常都喜欢用动听的理由来将贫穷的责任推脱得一干二净。这就像明末崇祯皇帝,他应该算是一个很勤奋的、想挽狂澜于继倒、立志救明朝于“累卵”的皇帝。可惜他又太过自负,他当了皇帝后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大杀群臣,连明代第一虎将袁崇焕都没逃出他的手掌心。结果李自成大兵压境,崇祯自挂煤山了事。可有趣的是,这个残忍的昏君临死前竟写下“朕非亡国之君,实臣乃亡国之臣也”。
穷人的穷说到底责任在于穷人本身,怪不了别人的。
穷人不承认也没有办法。
在财富当道的时代风尚之下,穷人不得不接受被看轻,被看不起的悲惨现实。穷人要想让人正眼看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让自己发达起来,而不是向富人求“救”。还是那句老话,江湖救急不救穷。如果富人开恩,抛给你一沓票子,别以为那是出于他的良心与慈善,多半他是大有目的的。
富人本来已经很有钱了,可银行仍不断地劝他多贷一些,多贷一些,有钱就会给人以信心。如果一位有钱人向你借钱做大项目,你肯定二话不说便去开保险柜。因为你觉得你也成了投资者,而且是一个向富人投资的光荣投资者,你根本不担心富人会还不起。如果来的是一个穷人,你则肯定会借口没有,死死攥紧钱箱的钥匙,生怕钱长了脚自己飞了。你心里很清楚,怕穷人还不起,会赖你的帐。
穷人最需要公平竞争
(穷人所需要的公平实际上是规则的公平、机会的公平。穷人的愤怒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合理的机会。只要大家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输赢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无话可说。)
考场作弊者就是对不作弊者的最大的侵害,所以每年高考作弊案,处罚力度都很大。因为这有碍公平,破坏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游戏规则。
一般来说,一项制度或一套游戏规则应该是多数人遵守与拥护的。圣贤曾制定出“君以臣以礼,臣以君以忠”的规则。可到西汉董仲舒之后,规则则变成了“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了。这种规则显然是对臣子权利的谋杀,但除了几个敢提着脑袋以死相谏的老古董外,几千年来,又有几人敢站出来反对呢?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穷人面对机会不公平时总是敢怒不敢言,被迫在屈辱与变异后的新规则下“苟活”。穷人对于不排队插进来的富人可能无限鄙夷,但又害怕其强大的“背景”,只好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但穷人不会因此放弃对公平竞赛权的追求。这一点可从越来越多的资格考试上获得证明,特权经济和裙带主义,也在徐徐退场。对穷人来说,尽管争取完全的竞赛透明,规则透明,机会均等尚须时日,但他们从未放弃努力。
据报载,有一家公司招员工,上面写道:限男性。不料这三个字却掀起了轩然大波,该公司被指控歧视女性。显然,公平并不是争取男同志可以进女厕所或女同志可以像男同志一样旁若无人地打光胴胴,但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限制性歧视的地方太多了。
马丁·路德·金多年前愤怒地写道《我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因肤色是黑色而受到歧视。可是多年后,黑人子弟在美国仍然得不到足够公平的对待,黑人争取民主与公平的胜利还只是一个梦想。
事实上,就是现在,你也完全可能因为籍贯、身高、体重、职业、收入等因素而被机会挡在门外。
机会对穷人来说,公平只是一个形容词。因此,处处处于劣势的穷人应该把握好每一次到手的机会,抓紧它,实现它。
因为穷人必须明白这样一条残忍的真理:身为穷人,你的发财机会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多!
穷人不必仇富
(穷人看待穷富问题,很容易把自己穷的原因归结为被富人掠夺了。于是报怨自己的剩余价值被剥削,对富人充满了仇恨。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向富人开枪,而是向权力经济开枪,向一切有碍于公平竞争的制度开枪。)
设想,乡下有一位磨豆腐的穷人夜以继日地辛劳,这样连续干了10年,终于成了当地第一个十万元户,变成了乡下富人。又设想城里有一位富人,靠开豆腐工厂,一年就赚了10万元。
可能你会对靠自己劳动致富的乡下同胞无限敬重,而对靠“剥削”发财的城里富人无限憎恶。要是你就是他豆腐厂的小工,说不定恨不得开枪把他脑袋打开花。
不要这样,起码不要乱动,会走火伤人的。
如果你还把富人刻意地划分为“值得尊敬的劳动致富”者和“肮脏恶心靠剥削发财”者,那证明你还是不折不扣的穷人,而且还是一个观念落伍的旧穷人。
为什么要这样武断呢?因为两种富人都值得佩服。
城里这位开工厂的富人不仅让城里人吃上了豆腐,还养活了厂里上上下下一帮子穷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与乡下富人的“独富”不可同日而语。他对社会做的贡献,就开工厂交纳税款这一项,也比乡下富人要多得多。
被人雇佣虽然没有雇佣别人舒服,但对靠薪水工资养家糊口的穷人来说,没有人雇佣你剥削你,日子恐怕更难过。
不服气,只有等你自己变成富人再说。
不能说所有的富人的财富都来得光明磊落,尤其在一个特权经济盛行,裙带风盛行,法律体制有漏洞的社会。所以富人的被憎恨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说,一个成功富人的致富应该有他必然的逻辑。
如果绝大多数富豪们的财富都来路可疑,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有问题。发财机会的不公正,必然导致社会心理的失衡。
如果一个社会充满了仇富心理,那一定是穷人和富人,两方面都有问题。至于问题出在哪里,不要急于下结论,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穷人致富也便有了希望,富人即使不更富,至少对保住财富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