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红尘不可挡_河道沉浮_奇书网
返回

河道沉浮

首页
第四章:红尘不可挡(1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马先生的学生有于得海已经九岁的儿子于成龙,于得江七岁的女儿于小红,还有赵老业之子――八岁的赵中子,加上马先生自己九岁的闺女马玉洁。

赵老业的儿子赵中子,从小就显示出他非凡的鬼道聪明:三岁时已经能往他爹脖颈滋尿,往柴禾堆拉屎;八岁时才华大展――

赵中子的才华能得以大展,应归功于来于家毛遂自荐的那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马老先生,这位所谓的马老先生才三十多岁。叫他老先生是因为他转文嚼字酸得掉牙。他的相貌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左耳下长着一个鹅蛋大的肉瘤,一斯文摇晃起脑袋来,肉瘤就就随着摆动。孩子们戏称他“学揪儿(究)”,他也很有学究的味道。

那是马先生在八面城一家私塾教书时,接到妻子的病讯,辞倌回二河屯的家,在那段火车上的事:他穿一件襟摆上已补了九块半(半是指用针缝上的口子)补丁的青家布长袍,手提一个用白毛巾折回缝制的兜儿,但仍从过道上迈着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步。正斯斯文文走着,撞上一个不说理的警察,上下打量打量他,喝问:“你手里拎的什么?”

马先生顺口应道:“牙缸牙具,刷牙美器。”

警察抡起巴掌,“啪!”打在马先生的左腮上。

马先生大直若屈,干笑道:“老总,且息雷霆之怒,少发虎狼之威,鄙人乃教书先生马广义。”

“啪!”警察又抡起巴掌打在马先生的右腮上。

……

马先生的才学无奈妻子的病,只好“忍看妻子成新鬼”。安排完妻子的后事,马先生已经家徒四壁,为给妻子治病花去了所有积蓄,能变卖的东西也都变卖了。看着年幼的闺女,马先生悲从中来。

闺女马玉洁才九岁,从小聪明懂事,在马先生夫妇的呵护下,长得象水葱似的喜人。以前马先生常年在外教书,玉洁就跟母亲在家守业。现在母亲不幸去了,留下玉洁楚楚可怜!

马先生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教书匠,不会种地,只能靠教书吃饭。再回八面城书馆教书,不能带孩子。孩子还年幼,又不能扔在家里。马先生正仰天长叹:“天绝我也!”这时,一个好心的乡亲从古榆树镇赶集回来告诉马先生说:河西有个叫于得海的人家,在古榆树镇集市上贴出告示,要请一位私塾先生,条件优裕。那个乡亲还说:听说于家是个大户,为人宽厚,你不妨带着孩子去看看。

正是“一年一度秋风劲”,东大荒上的芦苇花吹得纷纷扬扬,马先生领着九岁的闺女马玉洁涉过东辽河,寻找着于家。一路上,马先生看着大荒上满目的凄凉,好不伤情,无限感慨的地吟道:

“白花满天为吾飞,

携女涉水共饮悲。

前路漫漫何处去,

背河茫茫不须归。”

到于家那天中午,正是大雨过后,太阳照在泥地上。马先生触景生情,吟道:

“雨过天晴卷泥沙,

否极泰来到于家。

今日解惑众子弟,

他年定夺状元花。”

于家见马先生出口成诗,想他一定满腹经纶;听他叙说家境遭遇,又同情他父女,就留他做了私塾先生。叫他父女住在西厢房。

马先生的学生有于得海已经九岁的儿子于成龙,于得江七岁的女儿于小红,还有赵老业之子――八岁的赵中子,加上马先生自己九岁的闺女马玉洁。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特殊的学生”,就是金大个子的儿子,也是于德江媳妇金莲的内侄金宝,时常来“旁听”。

学堂在东门房,两张桌子,两条板凳。马先生是男女授受不亲的一代师表,他让聪明懂事干净的马玉洁和娇惯任性爱打扮的于小红在一桌,则不公正地把正心诚意的于成龙和鬼目哈眼的赵中子按在了一条板凳上。

马先生除课堂上让学生一丝不苟地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外,还带学生野游,借景启发吟诗作赋。

一天马先生带着他的弟子们“野游”到南边小河沟的木桥上,驻足举目见一妇女挎着菜篮正从河对面的金家坨子走下,款款地走到桥头,绰约多姿。马先生诗兴大发,吟到:

“有木也念桥,

无木也念乔。

去了桥边木,

添女念作娇。

谁人不爱女?

谁女不爱娇?”

这个挎着菜篮的妇女正是金大个子的媳妇金玉,本是“唱蹦蹦”出身,吟诗作对是有一点灵性的,她今天是要到小姑子金莲家串门的。她看了看桥上这位酸的恶心且不怀好意的夫子,又气又笑,冲着桥上吟到:

“有米也念粮,

无米也念良。

去了粮边米,

添女念作娘。

谁娘不爱子?

谁子不爱娘?”

随后便扬长向于家走去。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