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生教学有方,学生们十一二岁的时候,他除课堂上让学生一丝不苟地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一些古文外,为了锻炼学生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他经常带学生野游,借景启发吟诗作赋。
一天马先生带着他的弟子们“野游”到南边小河沟的木桥上,驻足举目见一妇女挎着菜篮正从河对面的金家坨子走下,款款地走到桥头,绰约多姿。马先生诗兴大发,吟到:
“有木也念桥,
无木也念乔。
去了桥边木,
添女念作娇。
谁人不爱女?
谁女不爱娇?”
这个挎着菜篮的妇女正是金大个子的媳妇金玉,他的弟子金宝的妈妈。本是“唱蹦蹦”出身,吟诗作对是有一点灵性的,她今天是要到小姑子金莲家串门的。她看了看桥上这位酸的恶心且不怀好意的夫子,又气又笑,冲着桥上吟到:
“有米也念粮,
无米也念良。
去了粮边米,
添女念作娘。
谁娘不爱子?
谁子不爱娘?”
随后便扬长向于家走去。
马先生遇到这情景,张口结舌,羞愧难当,带着弟子掩面而去。
应当肯定马先生的“借景启发”还是功成垂败的。赵中子就得到了因势利导,在默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时,赵中子擎着笔憋得眼睛冒汗。这时,忽然看到墙凹里放着用来夜读的小灯台,便灵机一动在卷纸上笔走龙蛇,信手涂鸦,交卷大吉。
待马先生展卷拭目,此题答道:
“小子本无才,
父亲命我来,
此题答不上,
画个小灯台。”
顿时气得大怒,把赵中子叫道前面,让他伸出手来,狠狠地打了他二十大板。
马先生当着于得海的面赞扬他的得意门生于成龙,说于成龙不但能默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日本人打咱们国家,国家还不让老百姓谈国事?”马先生说成龙“将来必是国家之栋梁”,他印堂上的那块红色胎记就是“鸿运之兆”。
赵中子开始嫉妒起于成龙了,他挨了二十大板,手都肿了,他咬着牙,没让眼泪淌下来。他怨于成龙比他聪明,对马先生更是怀恨在心。
于家大院里,各人家用各人家的厕所,互相方便。马先生家的厕所是在他们住的西厢房后面用玉米杆儿夹成的,里面只有一个蹲位,谁进去的时候,就把用玉米杆儿勒成的门子在里面挂上,然后再行方便。厕所的蹲位是在地上挖的坑,边缘上用木板搪着,大解时就蹲在木板上。为了安全,马先生还特意在蹲位前深深地埋下两根木桩,蹲下后,可以用手把着木桩,不怕不慎掉下去,时间长了,往后仰着也很舒服。
马先生习惯每天起早去大解,然后出来轻松地活动活动筋骨,吸着新鲜的空气,望着一处风景,吟上几句诗。
一天,马先生早起又去例行方便,他进去后,照例挂好了门子,然后才慢慢蹲下。那天他有些干燥,大解不痛快,他就用手把着前面的木桩,想用劲解决一下。可万万不料,他抓住木桩,准备用劲,身子刚刚放心地往后一仰,就听“嘎巴――”一声,两根木桩齐刷刷地折断,马先生四仰八叉地躺在了粪坑里。
马先生爬上来,满身都是臭烘烘的大粪,他狼狈不堪,只好脱下外衣,穿着裤头跑回屋里。他洗净身子,换好衣服,怎么都觉得事情蹊跷,他就又回到厕所去,查找愿意原因。他不找则已,一找便气得火冒三丈!原来,他从粪坑里捞出两根木桩一看,才发现:两根木桩的折断处,都是用锯拉的,只留下半指厚没有拉断,分明是有人事先故意害他的。
马先生又气又火,他想:这个人是谁呢?我没有跟谁有冤有仇哇?他翻来覆去地捉摸着,外界都排除了,最后他把目标锁定在了赵中子身上。根据他平日的观察,他认为赵中子有劣根性,而且时常表现出来。特别是那次他打了他的板子,他感觉赵中子每次看他的目光都似乎带着怨恨。于是,马先生怒气冲冲地去找住在东厢房的赵中子。
赵中子爷俩还没起来,马先生“咚咚”地敲门。赵老业开了门,一看是马先生,不像往常,情绪有些激动,就问:“马先生,怎么了?”
马先生说:“你问问你儿子,昨晚干什么了?”
赵老业诧异地说:“他没干什么啊?昨晚他和成龙玩耍到半夜回来就睡觉了,还没起来呢。”
马先生进了屋,看赵中子果然还蒙在被子里呢。马先生“哼!”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他心里有了主意,转身出来,就去了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