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原创首发———————
读书人的秩序发展到宋朝的时候,就需改革。[.zhuixiaoshuo]
当然,改革一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改革使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好日子过,足矣。
看来改革不是什么坏东西,坚持改革开放基本成公理。
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发展。那么,读书人的秩序发展到宋代,也是为了发展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探究一下规范读书人的秩序,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发展人,提高人的素养?
科举制度,从诞生的那天起,其目的就不是为了发展人,这个目的很明确,我们大家都是小学文凭以上,都知道科举制度就是为了给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或奴才。
既然规范读书人的秩序是为了给统治者选拔人才或奴才,那么改革这种制度,还不是为了更好地给统治者们选拔人才或奴才吗?
不管干什么事,只要目的明确,就会干出一点名堂。那么经过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这种读书人的秩序发展到明朝的时候(元朝是马背上得来的天下,都是马夫,谈不上有读书人,我好想听过就有个叫关汉卿的什么人,好像也是写剧本的,可能是悲剧吧,不清楚了,当然就没有什么读书人的秩序了),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后面另作探讨。
为何只看到皇帝是搞什么的,就断定那个时候有没有读书人,这个很好理解了,因为,在宋以前,读书人的事是那些皇宫贵族、达官显贵子弟们的事。
这个当然不是说在那样的时代就没有读书人,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个时代判断,有没有读书人并不是由有无“读书人的秩序”决定的,而是有了太多的读书人才有了规劝读书人的秩序。
没有读书人的秩序的时代,读书只是为了读圣贤书,这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有了读书人的秩序后,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就不仅仅是读书,而是寻找书中黄金屋。
于是读书人为了搬进黄金屋,不择手段。
于是乎伴随着读书人秩序的诞生就产生了徇私舞弊现象,为何今天的孩子,那里都好,就是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考试的时候就想着抄袭,那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这也是我们老祖宗流下来的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不能怪罪孩子他们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的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太根深蒂固了。那时我们考大学的时候,就有“学好数理化,不如找个好爸爸”的童谣吗!
徇私舞弊现象从诞生到唐朝后期的时候,越来越严重,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这种现象,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这和我们今天的密封试卷的形式是一样的,不知道今天的能否从字体上判断就是自己的亲属,这个无法考证,因为本人基本上世代务农为生(当然那,是从唐朝以后的事了),所以无从体验,但好像是上中学的时候,也听说过类似的舞弊现象,说是某某同学的卷子上,有打记号的;有在作文的最后一段写上一连串的省略号然后缀上几个问号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现在由于考试是家常便饭,说考就考,有周末测试、月考、期中、期末考、小考、中考、高考、考研、考博、上岗考,现在的孩子无时无刻都生活在考试的魔杖之下。我们当老师的不害怕考试作弊的,因为我们希望个个都抄上个一百分,也不至于到时候辛辛苦苦赚的两个生活费让领导们罚成款吃喝嫖赌掉。就害怕考试一个字不写的,或只写一道选择题的。
这种糊名和誊录制度看来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也就是我说的今天的这种原始的简单的舞弊现象。
后来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这种制度只能在宋朝或以前实施,如若在现在,可能这就会变成国民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还是需要人操作,凡是人操作的事,就有可能带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看来这种只在表面做文章的关于“读书人秩序”的改革逻辑推理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于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经验教训,改革需深入。
但实际上,在宋代,是不可能提出对这项制度本质化的改革的,因为是改革吗!又不是革命。要变本质的东西,革命是最好的形式。
历史也证明,科举制度根本性的变化,也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而随之消亡。
但宋代对读书人的秩序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这样,读书人就不再像宋朝以前那样,找到读书的真正乐趣了。
庆幸春秋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唐代,我们可以安心地放我们的牛,顺便读一下喜欢读的书,不在为读书追求黄金屋而烦恼(因为在读书人的秩序诞生之前和初期,读书的事基本上和我们农民的儿子无关,但还是有些自学爱好者),所以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是一个读书人高度发展的时期,尽管真正的读书人没能大量进入治理国家的圈子,没能为祖国贡献太大的力量,但的确在历史上是一个读书人高速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