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解马上想起了李畏虎之死,不禁心中大悲。马清河啊李畏虎,你们两个投我门下,无缘得我真传,今日死于非命,也是命中注定的啊!难道就这样完了?他突然想到,伊稚正还活着!他纵身跳到柱子边,用手指点着伊稚正的脉门,大声说:“解药在哪里?”
那伊稚正,虽不通汉话,然而是练功之人,对汉人的“解药”二字岂能不懂?他睁了睁被血糊住了的双眼,瞪了郭解一下,哈哈大笑起来,声音震得房顶为之颤抖。
马清河却说了汉话:“师祖,到此份上,他纵有解药,也无济于事了,请师祖为徒儿报仇,除此恶贯满盈之徒!”声音虽低,却沉痛得让人心碎。
郭解见马清河自己放弃了生存的希望,便知剧毒入骨,救也无益,于是只手按住伊稚正的脉门,左手对准他的天灵盖,奋力一掌。
只听“呀!”的一声惨叫,那伊稚正身子一缩,竟将郭解缚他的手指粗的绳索,挣断为数截,而他屁股下边的柱基,竟然也已错位!
郭解也吃了一惊,心想,此贼内力非凡,若留在世,必是汉家大患!
于单太子此时已经没了任何畏惧之态,他半跪在马清河面前,请他告诉自己,父王到底情况怎样。马清河便将军臣单于已死的实情相告。于单虽然心中有数,泪水还是漱漱地流了半日。眼见马清河昏昏沉沉,于单才想起讨教生存之道。马清河说:“不瞒太子,我是受汉家大将军卫青之托,前来劝你投降的。卫将军知你处境危险,进退两难,不忍大兵相向,为增山五万性命和百姓计,望你归顺汉朝。”
事到如此,于单已经明白,他唯一的生路只有一条,便是到汉朝拜降,封侯享禄;如在匈奴,即便有再大的能耐,也是回天无术了!
想到这里,于单大哭。“父王啊,不是儿臣对不起你,是伊稚斜他欺儿太甚啊!儿臣有失父望,错在生性不好杀戮。儿臣此去大汉,能做一顺民,此生足矣!”
说完,他竟然拔出腰间之剑,走到那个还活着的侍卫面前,叫道:“我于单今生未曾杀人,那伊稚斜,非逼我杀人不可。今天,我将你斩首一半,让伊稚斜看看,我是能要他的老命的,只是不做而已!”语毕双目圆睁,运足力气,“蹭──蹭”两声,将那人的双耳斩下。
那侍卫大叫饶命,可于单仍不放过,剑锋平挫,竟将那侍卫的一个塌塌的鼻子,剜了下来,然后将绳索砍断,叫道:“找你们丞相,报丧去吧!”
郭解与马清河见此,不禁感慨盛万千。逼于无奈,困兽犹斗,何况人乎?
马清河此时呼吸已经急促,他便向郭解道:“师祖,请您快快回营,告诉卫青大将军,让他明日进城受降,以防日久生变。”
郭解点头,本想说一声保重,但觉已是多余。于是对马清河深深一揖,悄然离去。马清河见师祖对自己施此重礼,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
第二天清晨,卫青率大军来到增山北门。太子于单,将马清河的尸体以红棺盛敛,放于城门之前,自己和众将士,身着缟素,不带寸甲,门外请降。卫青派十名通译,宣晓全城:
自增山至临河,千里之地,从今日起,重归汉家,
所有子民,不论种族,均为汉民。匈奴将士,凡欲回
匈奴大营者,悉听自便,决不伤害。欲随太子降汉者,
可随大军赴长安。
此言既出,增山将士与民众,无不额首相庆,高呼大汉天子万岁,视卫青为天人。于单手下五万兵马,许多是有父子兄弟在匈奴本营的,一听说可以放归,便纷纷来到卫青大帐之前,黑压压一片跪倒,失声痛哭。凡父子兄弟同在军营者,儿子和弟弟尚未成家,都纷纷登记,要随太子去长安,做大汉子民;那些要回匈奴老家的人,也纷纷在臂上刺字。有的已是自由人,便刺上“誓不与汉交兵”,有的是奴隶,知道回家后可能还要入伍,便刺上“卫将军于我有大恩”等字。一天之后,太子营中,竟有两万人马,要同去长安,见大汉天子!
卫青派苏建等数人,飞马前往长安,向武帝报告此事,以有所准备,接受于单来降,安置匈奴将士。自己与郭解、于单等人,一路上安抚边民,部署守将。无奈于单身体本来就不健壮,加之心情沉重,水土不服,眼看就要病倒。卫青忙命随军医士,细心呵护,并让公孙贺伴其慢慢行进,自己与郭解急回长安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