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鲁迅迷失了一回――
同许多人一样,受学校教育的影响,鲁迅在我心目中是个伟人。
然而,近期因为网络里讨论中学课本删减了鲁迅文章一事,使我对鲁迅关心起来。
我先看了他的《华盖集》中前两篇就再也无法看下去。我不知道鲁迅对中国传统否定得这么干脆。放下书,我的思维开始在鲁迅所阐述的思想里迷失。
“行动而不是寂静的反省,才能使社会进步。西学的科学知识和竞争追求才是改良社会的正途。”
“反省是消极的人生。”
我开始动摇自己的信念。昨天那种宣传自己所得的信心在慢慢溃退。在行为和反省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中,我近期所固守的反省在反省自己的人生观和行为本身。
带来迷失的并不是我现在处于反省的状态,而是我的领悟及其文章。我无法坚信我写出的东西是最合理的。是最能带给人类幸福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关心我的文章,是不是真理,是不是真有生命力。
现在想来,我这种把自己定位过高的期待,把至高的帽子压在自己的写作和思维上,是这次走进迷失的主要原因。
“要追求就追求顶级的。”这其实是一个错误思想。
社会是多元的。生命的历程也是多元的。青年和老年所坚持的思想和行为绝对不可能一样。青年可以用他本有的生命活力来行动,来获得物质和充实。而老年却要用人生的经历来反省,从而获得精神。利用不同阶段不同情景来顺势而为。
我还是没有真正把握好无极就是顶级的认知。所以,当我遇到不同文化或者批评时,我就迷失。
我不能像鲁迅那样来认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更不可以绝对性否定谁,肯定谁。一切都是随条件说话。
真正理解透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就是这样。包容兼并。涵盖无限。
这次迷失有几个小时,还多少带来点心思。以致于离开了观心和抒写的状态。
从这次迷失中,我体悟到,我还有许多东西没有超越。我要更进一步去涉及,去投入。现实中,找自己的行为来超越;书本里,找伟人找思想找知识来超越;心灵里找迷失来超越。
我不靠意志来支撑我的信念和追求,所以我不怕涉猎不同领地。更不怕一切环境。我就是要在迷失中反省自己,从思想本身来解决自己的迷失。而不是靠无奈的硬撑,或顽固的执取。
我要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服服帖帖,每个行为都自自然然,每个心理都关明磊落、坦坦荡荡、无怨无悔。
在博客里抒发了《鲁迅的局限和不幸》后,我就从迷失走向了光明。
感谢鲁迅!感谢迷失!是你们又让我得到了新的智慧。
2008-3-10
2、
鲁迅的局限和不幸――
从网络了解到,中学课本把鲁迅的部分文章删减下来而增补了金庸的小说,引发争议。我便对鲁迅的生平和基本思想进行了一般性了解。《华盖集》随手翻了翻。之后,鲁迅在我学校树立起的巨人形象,顷刻倾斜或叫超越。
鲁迅因为生在动荡和颓废的时代,他的思想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影响和左右。鲁迅用叛逆思想和积极行动来改变、改良不公平的社会,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
但鲁迅没有把社会观同人生观区别开,没有把精神体性和精神外用领悟透。所以,他把社会颓废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全部的否定了它。在《青年必读书》中他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寂下去,与实人生离开……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最回头看看鲁迅的生平。鲁迅是知识分子,教授,名人,还在部一级做过官。生活条件应该是当时的上流社会。然而,他身体一直处于不健康状态,只活55岁。
单就他生命本身的问题,他的思想和文化没有解放它,挽救它。人们不要再把疾病和健康完全归咎于命运和条件,总认为那是不可抗拒,或者是同思想观念无关。这是大错特错。
短暂的人生,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连自己基本的生命健康问题都无法了解、掌握和积极努力,那么他还有什么资格去谈论其它智慧呢?
鲁迅是文化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没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为了社会而伪装的。传统文化是站在人本身的角度,叫人如何健康的生活、处物和处世。它要求人们“沉静下去”,那是一种内心的沉静,而非行为本身。或者是修为改变过程中的方法,不代表成就后的所有行为。
这种“沉静下去”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尊重生命的最基本要求,是找到人生真谛的必然手段。正如西学的学业一样的必然经过学习和训练。
有了对生命真谛的把握,我们再来用生命为社会、为他人、为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从本出发而求末,从体着手而妙用。
反观鲁迅,由于他思想上否定了人本,他满脑子都是对社会的不满,写的文章都是批评社会。这种内心完全处在环境之中,而没有自己的“静处”,加上又全是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这种心理状态能健康吗?
他所崇拜的西学没有医治好他的病,却又不吸收中国文化来为自己的生命作些努力。你说他悲不悲哀。他没有从恶劣的环境中保持“外化而内不化”,是他的局限。也是他的不幸。
2008年3月13日《小说阅读网》单题审核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