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仅用改变社会环境的方法来实现人心的改变是局限的,同时,就他用“学而思”的方法来成就自己也是值得反思和商榷的。
孔子在《为政篇》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卫灵公》篇里,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说,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还从侧面说明孔子日夜躺在思考的被窝里。
孔子这种用“学而思”的方法虽然能净化人的意识,成就人的思维,使人“思无邪”――《诗经.鲁颂》。但这种仅仅依靠训练思维的方法来成就我们的心灵,快乐我们的生活,远远落后于时代。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方法难以在短暂一世中训练得出来,而是就他的有用性大胆进行反思――我们真需要“思无邪”吗?
天空有阴晴雨雪,大地有山水粪圾,四季有春夏秋冬,历史有兴衰更替,社会有是非善恶……我们对自己的思维为何要干净得如此一尘不染?一念不生?
象征解释大道的《易经.大象》中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告诉我们,君子要像大地一样平等的承载所有物质。
那我们对自己呢?就不能承载所有思想吗?
还是以大地为例,大地如果全是山,或者全是水,我们人类就没有生存。人的思想行为可怕的不是邪,而是一种思想占据了整个身心,而把自己变成“全是山”。
所以,要想富有自己,关键的不是“无邪”,而是“无独”。我们只要做到了流转、调整和改变,邪思又怕什么呢?行为没做好,只要合法,又怕什么呢?既便违法了,只要愧过,重新做人,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从这种平等对待自己出发,我们就完全有理由否定孔子的“学而思”之成就方法,而用“行而思”来成就自己。
我们只要认知了流转,就大胆地投入社会,不断地用流动的行为来实现生命的活力。只要不痴迷一种行为,就同大道相应。同时,我们在行为中,行为后,不断地反思自己,从而实现对行为的回归,对思维的改变。
行为流转多了,反思领悟多了,一种不变的“流转之体”就自动形成。如此,我们就不再害怕邪念,不怕恶境,不怕失败。我们便对自己的欲望、情绪、心情、行为驾驭得轻车熟路,一切好恶是非都能如云飘过。
这样,我们还要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之环境吗?还要用“思无邪”来束缚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