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高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高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据记载,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至唐宋时代,封禅仪礼臻于完备。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在封禅盛行的秦汉至唐宋时代,帝王频频前来祭祀。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祭祀泰山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重视。
真正大规模的泰山封禅始于秦始皇,自秦至清,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皇帝共有12位。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
秦始皇嬴政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封泰山、禅梁父山
二世胡亥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登封泰山
西
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禅肃然山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封泰山、禅蒿里山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封泰山、禅石闾山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封泰山、禅石闾山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封泰山、禅石闾山
东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封泰山、禅梁父山
章帝刘元和二年(公元85年)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为坛设祭泰山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泰山、禅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泰山、禅社首山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泰山、禅社首山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祭祀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祭祀泰山
高宗弘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先后10次祭祀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