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华对他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的成绩并不怎么样,至少可华在成绩榜上的年纪前100名中,从来没有看见他的名字,但他那机敏的头脑却足以让第一名都拜倒在他脚下,是的,这就是能力!
望着他轻松远去的背影,可华瞬间有了新的想法:以往一直认为只有拼命读书,考出好成绩,才能有出头的机会,但现在看来也不竟然,虽然好成绩能进好学校,能得奖学金,但不能得到同学的尊敬,也不能在遇到危险时有任何作为,没错,自己在昨晚不是就几次都吓得不知所措吗?
可华的观念慢慢地转变了:我还是要考最好的成绩,不过这只是为了得到奖学金,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但我要多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危机中,化险为夷……同时心中便开始推测,如果是波纳,遇到昨晚的情况,他会如何处理?
可华觉得自己该好好反省一下,他应该学会像波纳那样,冷静地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瞎猜。
这样一番琢磨,却潜移默化地令他养成了冷静思考的习惯,只是他自己并没有立即意识到。
虽然一直被这些突然发生的怪异事件弄得六神无主,更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这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从他决心改变自己的时刻起,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这些无奈的怪事,而变成了主动去面对。
第二堂历史考试很快开始了,没有任何疑问,可华又是很早就完成了,他悄悄回头,看了看隔着自己好几个座位的波纳,只见他正紧皱双眉,咬着笔头,一副苦瓜脸,偶然下笔也是犹犹豫豫地,写几笔又擦掉。
什么叫素质教育?那就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天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开放式的教育,而封闭式的教育则相反,这就好比老师出了一道题,封闭教育的老师会告诉你怎么回答,而开放教育的老师,则只会告诉你回答的原则是什么。
所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他的能力绝对不是仅限于课堂,而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受益终生。
而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就表现在对日常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上。
可华还记得他刚来这所学校,头一次上手工课时,老师要求大家用手里的积木自由发挥,做出心中想象的建筑,但可华那堂课拿的是d;这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这些积木不是我们小时侯玩的简单积木,而是需要一定技术才能合理组装的仿真积木,而且他没有看到老师示范,周围同学做的也是千奇百怪,让他无从参照,所以最后只搭出来个七扭八歪的“窝棚”。同学们笑话他也就从那时开始――他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手工课拿d的学生!
这件事给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拼命学习,但成绩无论多么优秀,同学们还是瞧不起他,这让他很苦恼,现在才明白:他们看低自己,并不是看成绩,美国的中学都是义务教育,只要你是美国公民,那么你可以在公立中学免费上完12年级,虽然他们读的私立中学,但只要及格,学校是不会赶人走的。所以他们不看重成绩,更看重你平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能力强的人,即使成绩全零也会受到尊敬,但能力差的人,成绩再优秀,在他们眼中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傻瓜蛋!
这和中国的学校情况完全相反。
……
这一天仿佛做梦一样,很快就过去了。最后一轮历史考试在第二天下午结束,所有同学都兴高采烈地冲出教室,兴奋地议论着暑假的生活,人流最后,可华背着书包,孤零零地走出教室来。
走廊上,到处是人,一个学期结束,大家都有些伤感,相互告别着。可华也有些伤感,不过不是因为要离开朋友,而是因为他连个可以告别的朋友都没有。
他在走廊尽头看见宣蒂和几个女同学,她们正有说有笑地从身边走过去,对自己鼓起勇气打的招呼完全视而不见。
心情略显惆怅,走出教学楼,却看见旁边蓝球场上围着一大堆人,喧闹着,越来越多的人还在围过去。
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也凑了过去,好容易挤到前排,却看见地上仰面躺着个学生,一手紧紧地揪住胸口的衣服,脸色惨白,双眼紧闭,不知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