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沐照
江西贵溪境内的上清宫,是龙虎山张天师供祀神仙之所。自唐朝会昌以来,由于历代帝王赐帑修建,其珍馆琳宫被称为“神人所都”而名扬海内。是道教正一派著名的道观之一。
以东汉张道陵为始祖的天师道(后亦称道教正一派),是中国道教中创建最早,嗣教时间最长的一个道派。在我国宗教史上有一定影响。上清宫作为龙虎山天师道的主要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师道的盛衰。因此,考察了解上清宫,对研究中国的道教史和东汉中叶以来的社会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本文拟就龙虎山上清宫的建置沿革情况作初步探讨,并就历代一些封建帝王赐帑修建上清宫以及他们对天师道的崇奉情况作简要叙述。
一、龙虎山上清宫的前名和沿革
龙虎山上清宫的最早建筑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草堂(称天师草堂,后为上清宫三清殿址),天师草堂附近筑有法坛(道教传说为张道陵所筑,其后裔称元坛),法坛东为张道陵炼丹处。道教传说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传箓前后约三十六年之久,约于东汉永建初年(公元126年)移往嵩山,后入巴汉创建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为中国道教定型化之始。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称第二代天师)嗣教,衡死后,张道陵孙张鲁(称第三代天师)嗣教,大力发展道教徒,乘黄巾起义之机,攻取汉中,虏杀太守苏固,遂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张鲁,鲁封藏而降操。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间中候。张鲁在晚年嘱其子张盛(第四代天师)曰:“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入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箓往居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见《龙虎山志》)
张盛遵循父祖的嘱咐,于东汉末(约215—220年)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注一)并在张道陵所筑的元坛旧址建传箓坛。迂三元日升坛传箓。此后,由于东晋安帝对第六代天师张椒甚为器重,隋朝皇帝对第十代天师张祥封官进爵,故龙虎山天师道一直嗣袭相传。张盛建的传箓坛也在龙虎山被沿袭下来了。
唐朝皇帝姓李,自认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因此,奉道教为国教。唐高宗李治亲问第十二代天师张恒以治国之道。唐玄宗当朝,亲赐第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责天师符箓,册封汉天师张道陵为太师。在京师给张天师立“授箓院”,并敕:可在龙虎山置“传箓坛”。这样,张天师在龙虎山建的“传箓坛”就第一次得到了皇帝的正式批准和嘉许,其名愈显。唐武宗李炎嗣帝后,兴道灭佛,会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毁寺院,令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同时,武宗又大力重用著名道士,第二十代天师张谌不愿做官,武宗即发内帑在龙虎山建道观,并御书“真仙观”额赐悬。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真宗赵恒敕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自此,上清之名在龙虎山始出,“仉王市”也随之改为上清镇(注二)。八年(公元l015年)真宗召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宋代对道士的最高赐号)吏部尚书王钦若并奏请真宗在京为张天师立“授箓院”。至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第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迁“上清观”于龙虎山之南重建。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第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重建上清观,所在无可考。宋徽宗当朝以后,大崇道教,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他诏请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号虚靖公)到朝廷,赐坐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张继先答曰:“虎则常见,今日方见龙颜。”徽宗听了十分高兴,破例携张继先入寝宫,问丹术和政事。由于徽宗政权十分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徽宗一心依赖神通护祐,大观二年(1108年)十月十六日,他在册封祖天师张道陵的诏书中,拜言天师祈神仙“弥除灾孽,摈御不祥”。“祐我家邦”,“懋昭无疆。”又于政和三年(1113年)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按照唐以后宫观的建置,称大道观为道宫。由此可见,宋徽宗时,上清宫已是一个规模较大的道观了。
二、龙虎山上清宫的修建和殿宇建置
龙虎山上清宫,来、元、明、清均作过葺修和扩建。虽然八百多年来,上清宫屡毁于水火等灾,但由于历代帝王赐帑修建,此珍馆琳宫历来闻名全国。
宋代对上清宫的修建:
宋徽宗赵佶于崇宁四年(1105年)拨赐江东徐氏绝产计米万余斛(当时十斗为一斛),命江东漕臣在山中丈量土地,重建上清观(当时尚未升宫)。新建的上清观,地处上清镇东首琼林街北,左拥象山,右注沂溪,面云林,枕台石,为上清宫永固之址(即上清宫今址)。
宋王朝南迁以后,南来高宗于建炎年间,宁宗赵扩于庆元和嘉定年间(1195—1224),皆分别拨報修建上清宫。至南宋晚期,理宗赵昀于端平二年(1235年)赐内帑,派太乙宫高士易如刚(原属龙虎山道士)再次对上清宫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扩建。共兴建六殿(三清殿、真风殿、昊天殿、南斗殿、北斗殿、琼章殿)、二阁(宝奎、琼音)、三馆(宿云、亦名宿觉,蓮海、云馆)、二堂(斋堂、正一堂)。堂之左建方丈,东西建造院数百楹。(王与权《上清正一宫碑》)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理宗赵昀赐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号:观妙先生”。敕张可大提举龙虎山、阎皂山、茅山三山符箓,兼御前诸道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又于景定年间(1260——1264年)命张闻诗创建上清宫门楼,榜曰:“龙虎福地”。随后,又命毛允中在上清宫增建紫微阁,赵昀亲笔题书匾额赐悬。
元代对上清宫的修建:
元代皇帝曾先后赐帑对龙虎山上清宫进行了三次葺修。但因水火等灾害,上清宫也前后三次因灾被毁。其中,灾毁后两次修复如故。但最后一次灾毁,因元王朝行将灭亡,所以没有得到修复。
元代第一次葺修上清宫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忽必烈除了祟奉北方新创立的全真道以外;对南方的天师道也始终优礼以待。早在来王朝灭亡前夕,忽必烈争得了皇帝位,打算向南宋发动进攻之前,他就遣密使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预卜进攻的胜负。张可大谓使者曰:“‘善事。尔主后二十年当混一天下’。逮至元十三年果验。”(明·宋濂《天师世家宗谱》序)但是,忽必烈统一中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始终是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忽必烈一方面以武力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另一方面又提倡程朱理学,加强思想统治。并大力崇奉天师道。特遣兵部郎中王世英、刑部郎中肖郁斋诏至龙虎山召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张可太子)赴京,赐玉冠玉圭,授以演道灵应冲和元静真人,给二品银印,令主江南道教事。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忽必烈又赐钱货葺修装饰上清宫殿宇神像。
元代第二次葺修上清宫是武宗海山。他登极第二年(公元1308年)也拨银葺修上清宫殿宇房舍。但过了一年(1310年),上清宫遭火灾,殿宇房舍多有毁坏。武宗海山再次赐帑银原样修复,并敕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加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并特授张与材为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次年,又改授张与材金印,视一品秩。
第三次葺修上清宫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期间。他于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亦赐帑葺修上清宫。这一次葺修工程刚刚开始,恰迂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病故。仁宗即遣翰林学土元明善监督维修工程。时张与材子张嗣成年幼,仁宗又于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封张与材妻易氏为“妙明慧应常静真人”,别降玺书,命掌道教,成为龙虎山天师道唯一的执掌道教的女真人。
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上清宫因水灾再次被毁。十五年后(即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元朝末代皇帝——顺帝妥欢帖睦尔拨報复建。于至元丁丑年(公元1337年)修复完毕,殿宇建置未变。
这位元顺帝当朝期间,其实很不顺利。由于统治阶级极端腐朽,王公官吏的暴虐诛求更加厉害,加上严重的水旱灾害,各族人民纷纷起来武装反抗,元王朝摇摇欲堕。这时,元顺帝也幻想通过道教祈求神明保佑。因此,对天师道掌教大加赐封。他除了将当朝的三十九代、四十代、四十一代天师封为真人外,又于至正十三年将第四代至第三十四代天师统统赠封为真君。但妥帖睦尔发一纸诏书赐封历代天师容易办到;而两年前(即至正辛卯一公元1351年)上清宫道士因不戒于火,把殿宇房舍烧为灰烬却未能重建。
明代对上清宫的修建:
龙虎山上清宫自元至正十一年因火灾被毁殆烬,至明代得到了修复和扩建。
明代第一次修复上清官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一年。朱元璋虽然少年时做过和尚,信佛教。称帝后祀孔子于国学,但对道教也怀有特殊感情。原来,朱元璋出身贫苦,门庭很低,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帮了他的忙,替他发了:“上天奏词”。这样,朱元璋称帝就有了“承天命”的依据。
朱元璋对张天师的帮忙是感激的。丁未年(公元1367年)赐金币由张正常首建“三清殿”,但因一时草创,上清宫的其它殿、阁、堂、庑尚未修复。接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赐白金十五镒葺修天师府。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十二月加投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洪武十年(公元1377#)六月御制历代天师赞谕(即朱元璋赞第一代至第二十代天师的四言八句词二十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张正常病故,朱元璋又御制祭文,遣使前往龙虎山致祭。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这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天师)嗣教后,对上清宫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修复和扩建。朱元璋为这次修复和扩建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表示奖谕。建宫的浩弗主要是向王亲贵族、官僚士庶募捐而来的。朱元璋也赐给宝钞五千贯。修建工程自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动工,当年十一月即建成真风殿、元帝殿、元坛祠。全部工程历四年告成。其建置是:正中央为楼阁。楼阁分上下两部分,上为玉皇殿,下为经堂。其前为真风殿(即祀祖天师张道陵之祠),祠之前为三清殿。又前为元坛。复以重屋(即重檐之屋)。坛之前为“三门”。“三门”之前为虚皇坛,坛之前为櫺星门。东西各属以周庑(有堂周的廊屋)表以层楼。左楼为钟楼,(悬大钟、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右为鼓楼(悬大鼓)。东为“东庑”、置内外方丈、上下库司、元坛祠、蓬海堂、宿云堂;西为“西庑”,置寿星堂、元帝殿、斋堂、藏室和上下官厅。而钟台又在其东,通为间,若干为楹。与南宋端平二年道院建置相似,但整个建筑更为雄杰壮丽。(苏伯衡:重修上清宫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