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考古文化中出现非实用性的精美陶器,如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轻薄如纸,显然不切实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陶器,有很像商代青铜器的美观花纹。这些也是供礼仪中使用的,也作为有特殊身分者随葬的器物。
有学者在论述襄汾陶寺早期墓地(约公元前2500年)时说,这里“礼器已不是偶见的一二件,其中有由彩绘【48】(漆)木器、彩绘陶器及玉石器构成的成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武器、工具、乐器、饰物等。又以蟠龙纹陶盘和后来商王陵也曾使用的鼍鼓、特磬最引人注目。……若从随葬品组合的角度看,其后商周贵族使用的礼、乐器,在这里已初具规模”10。
还应注意贫富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伴随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社会必然发生贫富分化现象,因此贫富分化现象也成了古文明研究者的聚焦点。
原始社会氏族的财富是共有的,体现在考古发现的材料中,是居住遗址和墓葬的集体性和平等性。如仰韶文化的聚落和公共墓地,其情形就是这样,已为众所周知。
仰韶文化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走向不均的迹象,例如特殊的墓葬。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有五座这种墓葬,一座男性老人墓在二层台上砌有砾石。西安半坡一座幼女墓有木棺,随葬玉耳坠、陶器、石珠等物。临潼姜寨一座少女墓,随葬玉耳坠、陶器外,有由8577颗骨珠组成的串饰。
大汉口文化墓葬的贫富分化业已相当清楚,出现了厚葬的大墓。以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墓地为例,早期大墓如13号墓,为成年男女合葬,有圆木叠筑的木椁,随葬许多陶器,还有象牙琮、雕筒等珍贵物品。晚期大墓如10号墓,也有木椁,墓主系成年女子,有象牙梳、绿松石串饰、玉臂圈、玉指环等饰物,随葬彩陶、白陶等器物约90件,还有象牙雕筒等物品11。【49】
继大汶口文化之后的山东龙山文化,也有大墓出现。1989年,在山东临西朱封发现两座大墓,一为一椁一棺,一为重椁一棺。以前者(202号墓)为例,墓主系成年,棺内有极精美的镂空嵌绿松石玉笄、浮雕人面纹的玉簪、绿松石坠和串饰,以及玉钺、玉刀等物,其余陶器(包括蛋壳陶杯)、骨器、彩绘器皿等则放置在棺、椁间的边箱里面12。
山西襄汾陶寺的龙山文化厚葬墓,上文已经谈到过了。
良渚文化的厚葬墓,可以浙江余杭反山的墓地为例。这处墓地的年代约当公元前3000年或略晚一些。所谓反山,实际是专为埋葬而用人工堆筑的土台,土方量估计达2万立方米。台上有墓11座,呈有秩序排列。出土随葬物,除陶器、石器外,有大量玉器、象牙器和涂朱、嵌玉的漆器遗迹13。类似的厚葬墓,在其他若干地点也有发现,在浙江嘉兴雀幕桥还发掘到木椁大墓。
贫富分化与产品的积累、交换的扩大直接有关。在当时,金属、牲畜,甚至奴隶,都可能成为货币。在中国,猪比较普遍地起过这样的作用,成为财富的标志。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厚葬墓已有以猪下颚骨随葬的例证。大汶口文化的大墓以猪头随葬,大汶口10号墓即有猪头14个。有学者指出,“它们既是财富,也是货币,因而在不同身分和地位人的墓葬中随葬的数目也多少不同。首领和一般成员不同,贫者和富者不同。就以齐家文化墓葬随葬的猪头来说,多的68头,其次30多头,十几头,少的三五头或一两头,有的根本没有”14。贫富的差别,在这方面【50】表现得也十分明显。
最后,须提到人牲人殉的问题。
人牲人殉,即用人作为祭祀的牺牲或墓中的殉葬品,在古代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过。由于在我国史学界曾有过长时间讨论,至今仍为许多人所关注,所以在这里仍有必要谈到。
见于报导的最早的人殉事例,是1987年河南淄阳西水坡45号墓15。这座墓葬属于仰韶文化,据有关碳14年代测定,可估计为不早于公元前4500年。墓葬有一些奇特的现象,墓主是壮年男子,位于墓室中央,两侧用蚌壳排成一龙一虎图形。简报说,墓室东、北、西三面有小龛,各有一人。能鉴别的,北龛为16岁左右男性,西龛为12岁左右女孩,两手均压于骨盆下,女孩头上还有砍斫痕迹,因此判断为人殉。有学者对简报提出异议,认为所谓小龛可能与45号墓不属同一层位16,而发掘者继续坚持该墓殉3人的观点17。这个事例能否成立,现在不能做出定论。
最早的人牲事例,也属于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的一处长方形房子的居住面下,出土有一具带砍斫痕迹的人头骨,还有一个陶罐,见于《西安半坡》报告。据研究,这很可能是建造房子时的奠基人牲。
1987年,在江苏新沂花厅大汶口文化墓地中发现有人牲人殉的现象。有关的均属大墓,16号墓墓主左下方有一17岁以下的男少年,脚后又有一少女;18号墓墓主右侧有一侧身的成年女子,左有一婴儿;20号墓墓主系成年男子,脚后有两少年。另外在16号墓室外还埋有几具【51】幼童的骨架18。
同时,在上海青浦福泉山的良渚文化墓葬中,据报导也有人殉发现19。
在河南安阳、汤阴、永城、登封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多次发现有奠基人牲。所用以幼童为多,甚至有婴儿。
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和永靖秦魏家的齐家文化墓地,都发现有成年男女合葬墓。女子或一或二,侧身面向男子,随葬品也是男子更多,看来是女子为夫殉葬的实例。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朱开沟的朱开沟文化墓地,也发现类似现象。有的女子似曾捆缚,还有的墓有木椁,男子在椁内,女子置于椁外。在墓主脚下也有放置幼童的。
二里头文化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有的大型房子墓址周围发现好多人骨架,没有固定葬式,有的经过捆缚,有的身首分离,不少与牲畜同埋。据研究,他们都是用于祭祀的人性20。
上面所述的这一类人牲人殉的惨酷现象,都是商代同类行为的失声。
我们关于中国古代各种文明因素渊源的叙述,暂限于此。必须承认,文明因素的产生不等于文明时代的出现,而且以目前所了解的情况而论,这些因素的产生和发展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疑难,已有的材料是散在的、不系统的。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要根据这些材料,以陈述的形式讲出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还缺乏充分的条件。过去很长时期,国内外学术界认为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52】源头。这种看法,至今影响仍然不小。现在看来,中国文明很可能应上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近很多学者撰文,提出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于公元前第三千年,即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1,这就和《史记》始于《五帝本纪》差不多了。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第81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3《尹达史学论著选集》,第450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
4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
5《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第1112页。
6巩启明:《姜寨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人文杂志》1981年第4期。
7《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第1113页。
8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9《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第1113页。
10金正耀:《中国金属文化史上的“红铜时期”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12李先登:《关于探索夏文化的若干问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2期,第34页(1980年);《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铜器残片及其它》,《文物》1984年第11期。
13《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第1110页。
14李学勤:《中国和古埃及文字的起源》,《文史知识》1984年第【53】5期。
1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1期。
16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
17李学勤:《论良渚文化玉器符号》,《湖南博物馆文集》,岳麓书社,1991年。
18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990年7月26日。
19曲英杰:《论龙山文化时期古城址》,《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20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1985年第2期。
1《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第1112页。
2曲英杰:《论龙山文化时期古城址》,《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5《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第1113―1114页。
6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第6期。
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9年。
8牟永抗:《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54】
9《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第1114页。
10同上,第1115页。
1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5年。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临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第7期。
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14石兴邦:《从考古学文化探讨我国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15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濮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3期。
16言明:《关于濮阳西水坡发掘简报及其有关的两篇文章中若干问题的商榷》,《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17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12期。
18南京博物院花厅考古队:《江苏新沂花厅遗址1987年发掘纪要》,《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
19《上海福泉山考古新发现,“良渚”古墓有陪葬奴隶》,《人民日报》1988年1月3日。
20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第1章,文物出版社,1990年。
1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sp1/wli/ml王立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