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境内,距鹰潭20公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这样生动的文字描写这里的景色。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张鲁)在此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最长的道派,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道教兴盛时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笔下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出处。
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方圆20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灵都会”、“仙人城”之誉;为张天师后系世居之地,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
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1二谓据张陵
故事得名。
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
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2后说自然是
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
“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3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
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
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
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
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
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
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
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
再光先构,不亦宜乎!”4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
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
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
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5卷六《张谌传》曰:
“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坛额曰真仙观。”6张盛建传
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坛,似近史实。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二十一代张秉一,二
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他们皆无重要事迹可述。此期所建宫观,即上述之真仙
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
入宋以后,张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在宋元时期成为与茅山、
阁皂并立的三山符之一。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为张
正随、张乾曜、张嗣宗、张象中、张敦复、张景端、张继先、张时修、张守真、张景渊、
张庆仙、张可大。从二十四代张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
室对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张可大尤得朝廷恩宠。张继先,
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然子。徽宗崇宁三年(1104),“赴阙,召见,问曰:‘卿居
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所答十分乖巧。
又问修丹之术,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
上悦。”7崇宁四年(1105)赐号虚靖先生。“十二月还山,凡父兄皆赐爵有差。四方
从学者恒数千(《龙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8与林灵素、王文卿同显
于徽宗朝。喜属文作诗,善内丹术,“雅善书法,尝书《道德经》以进御,……书《茅
山宣和御制化导碑》,时称其工”。9张可大,字子贤。端平(1234~1236)间累召赴
阙。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见,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兼御前诸宫观教
门公事。”ab据此记载,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经过二百年之发展,龙虎宗竟跃居为三
山符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壮大。
两宋时期,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娄近垣《龙虎山志》
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坚者,贵溪人,上清宫道士,就学于
张继先。政和(1111~1117)间赴召,“馆于太乙宫,徽宗问以轻举延年之术,对曰:
‘清静无为,黄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汉武所以罔功,修炼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
夫,号凝妙感通法师。”ac又有留用光,字道辉,贵溪人,师蔡元久。通法术,据称多
次祷雨有验,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号冲静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
修上清宫,新而广之,……
嘉泰甲子(1204)得请还山,校定黄科仪。”ad今《道藏》第九册收有蒋叔舆编
集的《无上黄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除部分为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之遗作辑录
外,大部皆题“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集”,证明留用光是继杜光庭之后道教黄斋仪
的重要整理、修订人之一。
宋代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扩建、赐额。主宫上清宫在
唐会昌中名真仙观,宋祥符(1008~1016)间敕改上清观,经几次扩建,政和三年(11
13)改名上清正一宫。后再经扩建,至南宋时规模已甚为可观。原张天师庙,宋崇宁
(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观,咸淳(1265~1274)间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
改额正一观。南唐保大(943~957)中赐名的三清观,元至大(1308~1311)间升冲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