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被擒_顽龙鼎_奇书网
返回

顽龙鼎

首页
第三十二章 被擒(2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鼎力!”马特拼了!

他的身体变得强健了许多,连眼神都变得坚毅了不少。

“一边战斗一边逃跑,我还不想死在这!”马特心中暗暗定下计划,又看了看范岩镇定自若的样子,“先不管他了,等我逃到皇宫,告诉他爸,这样事情就解决了,这个鼎天派肯定也不会好受!”

“就这样了。”马特双掌迸发出卡库斯,这是纯粹的卡库斯,真是浪费,不过在这种危急时刻也顾不了这么多了,逃命要紧了!

“蓬!”山石碎起,烟尘暴开,“逃!”

马特趁着烟尘混乱之际,想来个浑水摸鱼——逃!

“蓬!”又是这样的声音,马特的身影被打飞了出去,而打他的人正是长老!

“你小子,你这个异教徒,你以为你可以逃出我的手掌心么?”长老捋着胡子自信的说。

马特其实瘫在地上,他的卡库斯终于用完了,几个黑衣人拿着新的铁链把他绑起。

“你们把他们运到天牢里。”长老看了看山顶,“等着我得到神宝后亲自来审他们!”

“是!”几个黑衣人异口同声,格外整齐。

马特、范雪被拖到了一个阴暗的小屋里,几个黑衣人毫不客气的把他扔了进去。

马特看了看他们,大声骂道:“你每一群白痴,只知道几人打一人,算什么好东西呢。”

而几个黑衣人连理都没理他,挥袖而归。

“你们……”马特又在大吼大叫了。

“安静地,小伙子。”马特旁边有一个枯黄的长发遮住脸的老头,“咳咳!你不要费力气了,没用的,我来了有百年了,也没……”老头他抬起了头,脸上皱纹密布,看着马特笑了笑道:“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我老友的影子。”

马特惊奇着看着老人的眼眸,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奇迹的眼……

今天有一章,那个老人是谁??????大家可以猜猜那位故人是谁附录:浅谈李清照(从出生到成人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很少,没曾想步入中年后却能经常与他在一起,一份幸福感从我内心油然而生。近阶段在家休息期间,已退休回来的父亲不仅经常陪我下棋与我解闷,还时不时用聊天的方式为我讲解了不少古代文学的知识。因一直以来就喜欢读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诗词,所以就用心整理与父亲交谈时,父亲讲解的关于李清照其人与其诗词的这些文字,并收在自己的博客里以作留存。)

浅说李清照诗词中的悲怀愁情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星星。掀开历史的尘烟纱缦,我们可以咀嚼到李清照词的悲怀愁情。在三千年古代文学史河中,她写的愁绪,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了。她的愁绪,是那么的纤细。她把家愁、情愁、国愁写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出她的落寞与哀伤以及她的那份此愁绵绵绝无期的无可奈何,顿时让读者生了几分怜惜,不忍看见这“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她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让人心动,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要读懂李清照的“愁”字,就必须先要解读这个奇女子的一生传奇。因为我们明白文学作品都是渗透了执笔者附加的生活体验的真挚的情愫的。无论是欢乐的,还是悲痛的,高明的作家总是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他们的独特之处就是在于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及心理的波动用俏皮的文字赤裸裸的在纸上挥毫,从而诠释出人生的真谛,创造出生命中那些琐碎细小而又有值得一读的晶莹透彻的东西来。李清照作为文学巨匠也是如此。她能成为有宋以来婉约派的集大成者,与她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她一生的遭遇都写进了她的流水似的文字里了,这些生活的素材变成李清照润色文章的作料,成就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她本身所具有的天生丽质和从小所受的文学熏陶又使得她在这块领域里如鱼得水。所以,拜读李清照,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有必要用心的来体验她的喜怒哀乐,这更能进一步理解她的愁绪。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的书香仕宦之家从小就广读诗书,使得小小年纪的她就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同时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又使得她眼界开阔,而不象一般的深闺怨女那样感伤,只能望月叹花。相反她用美丽的文字把她的闺中生活写的那么的富有情趣,她写词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在文字的领域她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在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个人情投意合,百般恩爱,这使得李清照在词中写了大量的美妙的爱情故事,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她们的聚少散多让李清照的词独添了几分落寞与孤单。靖康之变以后,北宋灭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建立了南宋政权。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南渡到了建康。二年后,赵明诚不幸病逝。夫婿的病逝让李清照一度的精神萎靡不振,她被困于这种突然的丧夫的沉痛的悲哀之中。此后,李清照为生活所逼迫,不得不辗转流浪,她四十九岁时再嫁张如舟,但至秋八月因事而离异。这次婚姻的失败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她心中的爱火永远的熄灭了,留下的是对李清照的一个沉重的打击,一至于她没有再婚。在流亡途中,她的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凄凉不堪。一连串的沧桑变故,使李清照的性格逐渐由开朗变得忧郁,她以凄凉的笔调感慨了自己今昔不同的心况。她有感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在这种无奈中既有对赵的朝思暮想,又有国家的忧患,所以她的后期的词多写身世之痛和时世之悲,词风趋于凄咽悲楚。

李清照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婚姻包办的时代,但她是时代的宠儿,她遇见了情投意合的赵明诚,得到了赵的宠爱。她敢于去爱,把自己的爱情用文字写下来,留给了后人丰富的精神食粮。李清照是一个至情的女子,她写的情“愁”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是以赵明诚的生死为界限的。在和赵明诚喜接良缘后,李清照夫妇互敬互爱,不仅仅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且还是文学上的挚友。他们的爱情是美妙的,但由于现实原因,他们不可能一直就这样永远的在一起不分离。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权至上的国家里,男人永远是以事业至上的。所以,赵不得不离开李清照而去任职。李清照也免不了要忍受春闺寂寞的聊奈,于是离愁别绪也成为李清照词愁的一个主题,例如有一首《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悲凉。

在赵明诚生前,李清照词的情“愁”里面是对丈夫的款款情深,为的是表达对他的痴情,对于别期的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李清照作为女性的那种阴柔之美。与赵明诚死后的词的创作相比较,这时期的词少了历经沧桑的无助。从某一种程度上可以说只是对自己情爱生活的一段告白,是痴情女子的情深意长的流露。

李清照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她拥有一个艺术熏陶很浓的家庭,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婚姻,与同时代的女性比较起来,她是站在了幸福的天台上了。而她又生于动荡的时代,历史又给她烙上了不幸的印记。

在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夫妇被迫南渡。赵明诚在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夫婿的撒手人寰,使李清照的情感一下子被困在干涸的爱之河床上。在赵明诚死后,她居无定所,开始流亡,弄得是身心憔悴。她此时的感情寄托已经不复存在,糊里糊涂的就选择了第二次婚姻,最终这场婚姻瞬间破裂,李清照已经尝尽了人世间的酸苦,她的词里多了对往日时光的追怀,对前夫的爱和思念,以及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无奈,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中年少妇的无奈与酸辛,读来让人不觉为之垂泪。时代的沧桑以及命运的变迁,性格的舛变,使她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这时期的情怀就像是在《武陵春》中所写的那样: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读着这首小词,我们仿佛看见一所古色古香的兼做书斋的闺房,案头堆着史书,妆台放着镜奁,一只宝鸭香炉,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氤氲。少顷,一位衣着淡雅的孀妇飘然轻移莲步,抬眼望了望窗外,转而踱进妆台,似想对镜梳妆,却又慵怠无力。终展开花笺,抒写了这首回肠荡气的心灵绝唱。在李清照的眼里,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

这一时期。李清照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虽为女性,但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如果仅仅停留在抒发儿女情感,写一些情意缠绵的文字,那是不足取的。李清照是柔弱的女子同时又是刚烈的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她同时又深切的关注着这个充满苦难的时代,把纤细深入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她曾那样坚强的斥责统治者的投降政策。唱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之绝唱。她的《声声慢》更是把她的一生和全身心痛楚淋漓尽致的跃然纸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中字字透露出李清照的一腔愁绪。这首词中不仅有个人的情愁,还有家愁,国愁,的确,她心中的情感又怎能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女性,是杰出的词人,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这是她的骄傲,也是中国宋代文坛的骄傲。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