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的本质,历来有以下几种说话。
第一,移情说。认为审美活动的本质,是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到客观的身上。比如说《爱莲说》、《我的小桃树》、《马说》等等文章,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的莲花身上,客观的小桃树的身上,客观的马的身上。这种说法的长处,是看到了主观的事与客观的形的关系,或者说是主观的情与客观的境的关系。但是没有说明,为什么主体会把自己的感情移到此特而非彼特的身上。移情的过程,是什么因素在决定着对于客观事物的选择。还有感情的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移情说的还看到了美的核心是感情,不是理智,更不是道德,也不是意志。
第二、摹仿说。这种说的长处,是看到了在审美的过程,审美主体的生理发生了变化,在内部有一种变化。这种内部的心脏血液和肌肉的变化,是一种内部与外部的一致,这个过过称为莫摹仿。
但这种说法,忽视了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的区别。焦大看到林妹妹,是不是可以摹仿她的弱不胜风,皱眉紧锁。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会不会摹仿农民的憨厚?为什么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对象,不能做出相近的摹仿。
第三种是典型说。典型说是从欣赏实践中提练出来的。它对用说明形象的创造方法,不无道理。但要用到更为宽广的审美过程中,也有问题。无产阶级创造典型,为什么资产阶级就认为是歪曲。同样,小资产阶级写的革命题材的作品,无产阶级也认为是不典型的,是对生活中主流的歪曲。
第四种说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说法它的长处是讲出了审美是要依靠特定对象的。离开具体的象,是没有什么审美可言的。但对象化这一说法,比较含糊,深度和层次不可界定。比如看一眼,此时被看的目标是看的对象了。想和某人结婚,这是择偶的对象。选择一个道德的偶像,是将自己的道理理想,投射到某一个人的身上了。什么才算是化呢,全部都是对象,才这对象化。其实我们知道,审美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对画一朵花,它要不要化呢?写一个字,要不要化呢?对象化,如果是指热恋到疯狂的人,眼里心里嘴里耳里全是对象,也许是没有错的。可是,更多的审美活动是在平静的气氛下完成的。比如看黄山山石,觉得它象一只猴子,蹲在那里,正在吃东西。这无疑是审美活动。这是谁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说是猴子的吧,猴子没有看黄山,看的是人。
如果要让我来回答审美称本质,我会这样说:
审美活动,是情感的唤醒。
这种说法的好处,一是承认审美活动的本质,是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是人以前体验过的,只不过现在将它再次唤醒。它就在人的记忆中,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并没有移到物上。看见莲花美,那是人的情感,跟莲花无关。它是一种社会感情,不是生理摹仿。它本身就是个体的。每一个人的情感,与他们大不相同。所以不要企图创造出一种称量过典型来。它不是人的本质力量,也可能是非本质力量。比如伟人,他的本质力量是为人类谋幸福,关心天下苍生。可他身上也有非本质力量,有时也偶尔来一回英雄难过美人关。二是这样的说法,不必再提一大堆别的美的特点。如说了典型,可又不能自圆其说,又搞出来什么美是有历史性的,美是有地域性的,美是有阶级性的,审丑是审美的一部分。那样讲,支离破碎,很繁琐。
如果用美是情情的唤醒这个定义。因为感情本身就是复杂的,它既有自然特质,又有社会特质,所以不必再讲美的别的特点。
同时,也肯定了审美不是观察活动,只有感情丰富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一个冷漠的人,他可能成为一个别的什么家,但不是艺术家。创造美的人,就是情感丰富的人。
以上看法,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