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教义。这是宗教的初级和外表部分。它的作用是解决教徒认识上的思想上的问题。当一个教徒刚刚皈依的时候,有许多和宗教要求相反的想法和看法。如果这些看法一直存在于教徒的思想中,就会经常地怀疑宗教的正确性。这个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习宗教教义。用教义占据他们的思想。
第二部分是宗教故事。这是宗教的形象部分。成熟的宗教,它是一个系统,他们肯定会利用所有的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等手段,来构造出宗教的形象体系。这个体系的作用,是从感情啊感化教徒。这个体系比前一条要深得多。因为它利用的是审美的方式,而不是讲理的方式,它可以潜移默化,改变一个人于你不知不觉之中。这一部分内容,包括的比较多。最著名的是宗教故事。它们会虚构一段超人传教的故事,其间有不可思议的事,遇见不可思议的人,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文学作品。围线绕着这个故事,又会搞出绘画作品,音乐作品,建筑作品。一个完整地形象体系构成了。
第三部分是宗教的仪式。宗教的仪式是宗教的核心。一个普通的人,是怎么样最后变成了一个宗教人物的呢,是通过长期的宗教仪式的,通过长时间的心理暗示,通过日积累的修行,最后变成了一个宗教人物。
因此,我们说,宗教人物就是一种利用日积月累计的修行,在一般人身上养成了一种宗教的条件反射。
如果条件反射形成了。这个人物也就真的脱离了一般人的状态,就达到了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规矩了。也就是说,他可以自动化地完成了宗教的任何一个活动,根本不要意识的以与。
比如说爱人吧,宗教人物可以不用想,就能表现出真诚的对别人的爱。不用想,就能做出慈善的举动。
宗教的仪式的共同特点是,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活动,来使教徒们集中注意力,从日常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例如基督教的礼拜天,道教的会,佛教的法会。他们在塑像面前,在庄重的寺院之中,在有着香气的环境下,听着简单的音乐,再伴随着诵经的声音,来完成宗教的仪式。
偶尔做一次这样的宗教的仪式,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不断地做,一直这么做下去,就形成了一个塑造人的活动。就成了一个让人养成关于这一方面的条件反射的活动。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宗教还利用信徒这间的口耳相传,互相说服,相互感染的手段,来完民宗教情绪和宗教人格的塑造成。
人作为一种群居的动物,他们的生活地点,生活态度工的仿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为他们的身体,从幼小的时候起,就学会了摹仿。大人们的紧张,会转嫁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孩子们成了大人发泄的对象。老师的紧张,也责罚学生。上级的紧张,会迁怒于下属。当别人和我们的表现一致时,我们会有一种安全感,因为这种摹仿,是不要意识参与的,只是一种生理反射的唤醒。相反,如果我们看到总是与我们相的相对的人时,总是习惯地所他们归到敌人一类,就好象我们平静时,看到一个对我们瞪着眼睛,我们会下意识地摹仿这种瞪眼睛,我们全身也会因为摹仿而紧张起来。相反,我们大怒时,别人在嬉笑,我们也会更加生气。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内的状态,荷尔蒙的分泌,已经造成了全身的紧经,这时环境要求我们去摹仿放松,我们的能量无法发泄,根本没有办法摹仿。而这种要求,又堵塞了我们发泄的渠道。我们只能胡乱地不辨对象地找一个人来胡乱发泄一下,以求放松。
宗教中,对教徒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于这种摹仿的需要。
如果容忍一个异教徒的出现,等于宣告这种宗教的破产。因为长期使用简单相爱的宗教仪式,很多教徒都产生了审症状疲劳。这对所有的教徒都需要一种新的宗教来缓解他们的疲惫。火烧伽利略就属于这种情况。
让一人人走向宗教的力量也有三种。
一种是信力。也就是一种崇拜的感情。人在这种激情上,认识能力特别是批判能力基本失去。他只会两种评判,一种是,一种非。狂热的感情,是信力的特征。现在社会的追星族,基本是这种状态。一个人信一个人,是感情的力量,是将对方放在自己理相位置时的力量。它不需要什么理由,因为喜欢,所以还是喜欢。这是他们最爱讲的理。我喜欢,就是一切。
第二种力量就愿力。这是理想的力量。宗教的理想,基本放在下一辈子。不好验证。如往生西方净土,人家说去了,你说没有去。去了谁见到了,没有去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扯不清的事情。再如死后上天堂也是这样的类型。死后到底去了那里,死人也不一定知道,活人在人家,却去议论这样的事情,真是不可思议。
第三种是慧力。这是一种高级的能力。包括悟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宗教领袖一般具有这样的能力。他们思考自己的经历,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见解,然后再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把它系统化,就形成了宗教。
定力在宗教中常有人说。但它不是宗教独有的。各行各行的人都需要这种能力。在生活中,你的注意力专注于什么地方,你就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专注于与异生的交欢,就形成了流氓,专注于发明,就成了一个科学家,专注意做饭,就成了一个厨师……
智力低下的人,一般都是专注力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