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的红薯,怎么去呀?”杨世俊问。
“拉架子车去呗,有什么办法。”杨春成无可奈何地说。
冯原距离黄龙县城七十多里路程,全是山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中途还要翻越黄龙山。去年杨世俊跟随杨春成骑着自行车去黄龙,一天要打个来回还得两头摸黑,那么拉着架子车去黄龙,要付出的代价便可想而知。但这都是生活所迫,没有办法呀!
这天晚上杨世俊睡得特别早,但他想到第二天要去黄龙,心情过分紧张,久久不能入睡。刚刚进入朦胧状态,就听见杨春成爬到耳边叫道:“世俊,世俊,赶紧起床,已经半夜了,再迟了就赶不上了。”
杨世俊和杨忠俊被杨春成喊了起来,张能线还专门为他们两个擀了两大碗小麦面条。饭后,张能线又拾了八个玉米面馍,装在一个布包里面,然后绑在架子车辕上。杨春成给了杨世俊二斤粮票,说:“如果你们饿了,就拿它买饭吃。”
临走时,杨春成把他们两个送出村口,叮咛道:“你们在路上一定要多加小心!”
杨世俊说:“爸爸请放心。”说完就分手上路了。
黄龙县每逢古历的三日和七日集会,这天正好是古历的正月二十七日,恰逢黄龙县集会的日子。月底(古历)的夜晚特别黑暗,四野一片寂静,只能看见天上的星星不住地眨眼。周围的物体都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眼前一条暗白色的马路隐约可见,路面上的石块、小坑根本看不清楚。杨世俊和杨忠俊拉着架子车,在马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当他们来到黄龙山下的孙堡村时,杨世俊对杨忠俊说:“现在要上陡坡了,咱们歇会儿再走。”
杨忠俊早就觉得疲倦了,杨世俊话刚说完,他向地上一坐,就休息起来。杨世俊放下架子车,靠着车箱也要休息。他向东方一看,天空已经发白了,非常吃惊地喊道:“不好了,天快亮了,咱们才走了十五里路,赶紧走吧!”
于是,他们又拉着架子车开始赶路,为了照顾弟弟,杨世俊自己架着车辕,让弟弟给车辕上绑了一条绳子,在旁边拉着。
过了一会儿,月亮出来了,天并没有亮,杨世俊和杨忠俊松了一口气,擦了擦头上的汗水,又继续赶路。尽管是一道峨眉月,但在它的照射下,眼前一条银白色的马路也能看清楚,路面上的石头砖块也能辨别,黄龙山脉的大体距离也能看得出来。杨世俊和杨忠俊拉着架子车,在马路上奋力地走呀,走呀……
天亮时,他们来到黄龙山顶的一个小村庄,杨忠俊问:“这个村子叫什么?”
杨世俊随便答道:“这个村子是界头届,我们已经上到山顶了。”
“那现在距离黄龙县城还有多少路?”杨忠俊又问。
“这里距离黄龙县城还有四十里路,我们走了还不到一半路程,看来我们还得把时间抓紧一点。”
为了争取时间,杨世俊和杨忠俊他们马不停蹄,继续向前赶路,在山梁上大约走了大约十里路又要下坡了,山后的道路坡更陡,弯更急。明明看见马路就在下边,可走起来还要从这个山梁绕过那个山梁,走一大圈子路程才能到达下面的马路上。因为坡陡弯急,所以人们把这个山坡叫做“连环坡”。下坡时,杨世俊把架子车辕向上一扶,让车尾巴托在地上。杨忠俊将绳子从前边往后一拉,沿着架子车的尾部,使架子车顺着马路向下滑。他们就这样走着,走着……
他们来到坡底的一个小村子,杨忠俊又问:“现在到哪儿了?还要走多少路?”
杨世俊说:“现在到店头河了,距离黄龙还有二十多里路。”
当时,店头河的群众正在吃早饭,看见两个人拉着架子车从大路上走过来,就围了上来,一个中年男子问道:“你们拉的什么?”
杨世俊停下来说:“卖红薯的。”
“这红薯怎么卖?”那人问道。
“一角五分钱一斤。”杨世俊说。
周围的群众熙熙攘攘地说开了。
“这么贵些。”
“太贵了。”
“你这人也心太重了。”
……
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走到杨世俊跟前,打开布袋看了看说:“算便宜一点我们就把这些红薯全买了,你看咋样?”
杨世俊想,只要在这里能卖完,我们就没有必要去黄龙了。于是就说:“可以,你开个价吧。”
老者说:“我们农村人缺钱,有的是苞谷,你说,用苞谷咋换?”
杨世俊说:“一斤苞谷换二斤半红薯。”
那老者又说:“我这个人做事干脆利落,不爱拖拖拉拉。我说一斤苞谷换三斤红薯,你愿意了咱这生意就做成了,要是你还不愿意,就到别处去卖吧。”
杨世俊也很慷慨,说:“行,你老人家的意见我尊重,就按你说的办,我们还想早点回去。”
老者从家里拿来十多斤玉米,换了三十多斤红薯,其他人也你十斤,我八斤,不大一会儿,三布袋红薯就换完了。还剩下最后一布袋红薯没有人要了,杨世俊对杨忠俊说:“看来咱上黄龙县的路还是省不下。”
杨忠俊说:“我感到肚子饿了,咱吃上一点再走。”
他们每人吃了两个玉米面馍,只好拉着架子车又继续向黄龙县城赶去。
中午十二时左右,他们来到黄龙县城。在街口找了一个地方,把架子车放在那儿,再把口袋里面的红薯倒到车箱叫卖。过了一会儿,来了几个衣着非常讲究的妇女,一看都知道是黄龙县的居民,她们围住架子车看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妇女问道:“哎!卖红薯的,一斤多少钱?”
杨世俊说:“一斤红薯一角五分钱。”
那妇女又说:“太贵了,你把价钱算合适一点,我们每人都要一点。”
杨世俊说:“我们是庄稼人,不会做生意,只要价格差不多就卖了,你说个价吧!”
那人说:“一角钱一斤,你看怎样?”
杨世俊又说:“我看咱这生意基本成了,翻正你们也要不了多少,以我看,不能赶你的,也不能按我的,咱们按一角五分钱算价,我给你们多称一点就行了。”
“那你能多给我们多少?”那人问。
“那你别管,保证让你们满意。”杨世俊满有把握地说。
那人抱着试探的目的,给了杨世俊一元钱,拾了一包红薯,杨世俊一称,刚好九斤,杨世俊说:“九斤红薯,全给你,这下满意了吧!”那人二话没说,高高兴兴地提着红薯就走了。
周围的群众看到杨世俊手松,人也实诚,差不多就卖了。于是,他们有拿篮子提的,有拿提包装的,八、九十斤红薯,一霎时就卖完了。杨世俊和杨忠俊清点了一下钱数,正好九元二角,再看了看车上有八、九十斤玉米,心里高兴极了。
按常规,杨世俊和杨忠俊这时候该到食堂吃一顿饱饭了,但他们知道家里头缺钱缺粮,要紧缩开资。他们走进食堂里,看了看黑板上写的饭单。杨世俊说:“面条八分钱二两粮票一碗,咱们就每人吃一碗面条吧。”
杨忠俊点了点头说:“能行,你看的买吧。”
面条吃完以后,他们觉得肚子还不舒服,又每人要了一碗面汤,从包里掏出两个玉米面馍,吃完以后,杨世俊一看桌子上放的大摆钟,已是下午两点钟了,说:“时间不早了,咱们得赶紧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虽然车上的重量减轻了很多,但由于一天来他们的体力消耗很大,拉起来仍然感到很沉重。当他们回到界头届村时,天已经全黑了,杨世俊对弟弟说:“现在要下坡了,你坐在架子车上面,让我拉着吧!”
就这样,杨世俊让弟弟坐着,自己拉着架子车下坡。马上就要到孙堡村时,杨世俊觉得两腿疼痛得利害,一步也挪不动了。他对杨忠俊说:“我现在走不动了,咱们歇一歇再走吧!”
两个人休息了一会儿,杨忠俊说:“咱们赶快走吧,天冷的很,一会儿再感冒了。”
杨世俊刚要起来,可他的腿疼得怎么也站不起来。杨忠俊用力把杨世俊从地上扶起来,看见杨世俊怎么也走不成路,着急地喊道:“这该咋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