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欢喜。
西欢王、东喜帝,都是端坐殿上俯视众生的那一个。帝王之气(王气邪,霸气邪,王八之气邪。)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
尽致,各自有一群臣服的部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话当年看今朝,如今是大平王朝的天下,女皇欢、平王喜,还有一个太子寡,这三人构成了权力的顶端。那么
下面呢?很可惜却也很自然,两朝旧臣还是各自为营,确实,曾经的敌我关系现在要变成人民内部矛盾,心理上是道坎。但是,一定要跨过这道坎(某高考上海卷的
出卷老师泪流ing:“没想到还有人记得这么个挫题……*”)结党确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朋党朋党,由道同相谋、惺惺相惜的朋,到互相扶持、你
帮我助的党,自然成了一个小团体。人多力量大,人多也好办事。但是可惜那个成语是四个字,结党后面还有营私两个字。顷轧异己,保持本集团内部利益是所有小
团体都避不开的一个“特色”。
诶,说了半天,和欢喜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亲娘着笔写的、故事情节推开之处,都是那些臣子们各自为营,任意胡
闹的点,而且亲娘刻意模糊欢喜的面目,让他们站在帘幕之后,隐隐约约却于高处俯视,虽然这样是为了突出“高干子女”第二代们,却突然让人生出一丝疑惑,欢
喜怎么好像似乎可能突然变得有那么些“无能”了?一个是可以孤身率领千军万马让敌俯首称臣的男人,一个是以一肩之力负国之大任成功加强国力保持东西抗衡的
女人,两个人看起来都不是能容忍下属挑衅帝王威严的人。还是说,这才是帝王的权衡之术?二国朝臣合一,天下臣服,本就不是件容易事。创业容易守业难,所以
欢喜二人对于属下各自为营、各听各主的事情也就没有那么狠抓严打?当然,烟没有把笔墨大幅放在描写休养生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上,更何况欢喜的能力咱们
在欢天喜帝里已经见到了。所以,这万岁里,主要写的是承守业之责的小寡也想创一番自己的天下,而不是仅仅守成而已。这当然也很重要,所以十一年前皇上下
旨,停废潮安北路敕额以外的寺院尼庵,令年幼僧尼重新编户入籍,也是体现太子殿下能力的一件大事,让众人都明白,太子的“杀伐决断、刚明之度”,丝毫不逊
于其父其母。可是那样是不够的,所以老臣们的抱团阻挠行为,是一定会让太子愤怒、被太子“团灭”的。大平多年积下来的两班老臣各自为营的局面,一定会被太
子殿下打破。到时候该杀杀、该贬贬、该退退,然后新人上位,例如沈大公子、小狄同学、小孟同学等青年才俊,给朝中带来团结一致的新气象。
其
实,我知道,这些事情欢喜明白利害,他们也想做,可是他们不能做。国之初立,安民为先。何况大批现成的官员不用,难道还另起炉灶?想想都不现实。而现在十
多年过去了,那些家伙老的老了,退的将退了,小寡又要上台了,所以欢决定不干了。这个摊子、这个责任,她背了几十年了,她要休息,要和喜好好二人世界去
了。接下来,她相信自己的儿子,相信喜的儿子,绝对有能力解决这些。这毕竟是两代人,这终究是两本书,老毛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个天下就看寡如何
折腾了。当然,冒着被口水淹死、被人恨死、被烟丝们bs死还继续胡言乱语,不怕风吹、不怕雨打,不畏长篇复、不惧板砖砸,这是怎样的精神阿?也不过只是想
作者大人在刻画年轻一代“英明神武”的同时,给那俩旧爱多一些爱,不要让我在对老臣们怨恨不已、出口成脏的同时,连带着不由自主开始怀疑欢喜的能力。(咳
咳,欢喜的能力需要怀疑么?需要么?不需要么?需要么?天冷了,又要下雪了呢~大家可以在屋子里下棋,不要去院子里,小心着凉~~~~雪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