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瑞典的雪_奇书网
返回

瑞典的雪

首页
第2章(2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这个形容很恰当。艾艾,我知道,你是心里不平衡了。”

“最起码,付出该有回报。你也知道,那些拖家带口的生物博士,活得有多辛苦。”

莫莫笑笑:“博士满街走,博后不如狗。莫非你想激流勇退?”

艾芙回给她一个无奈的笑:“说说罢了。”说着想起了些什么,笑得明亮了些,又道:“跟你一说,好像吐了口怨气,好多了。你记得tracy吗?”

莫莫收起笑容,有些严肃地点点头。

艾芙对她的反应有些诧异:“怎么?”

“你还不知道?”莫莫说,“她和max又闹矛盾了,这次八成要分。”

“什么?怎么会?”

“你想想,一个女人那么强,还那么忙,是个男人都会受不了。”

“可是——max也是投行的啊。”

“max他就是一传统男人,无法理解吧。”莫莫有些遗憾地说,“可惜了tracy一片痴心。”

艾芙黯然:“莫非女博士都该去死么?怎么这样?”

“tracy也是博士?”

“是啊,理论物理。”

“靠,真强。”莫莫露出爆粗口的本性,“投行果然变态,尽招些聪明得没边的人。”

“max怎么能这样?”

“人家的选择而已,他想找个安分在家的,而不要这种精神伴侣,我们管得着麽?”

之后的谈话便也泛泛,无非女孩子家的逛街、减肥、美容、购物、吃饭经,杂乱无章却也津津有味。只是这个下午,已经带给艾芙足够的震撼,让她心里多了些许不是滋味。

二.橙色(2)

[博士满街走,博后不如狗。]

工作日繁忙却还充实。艾芙记得有人说话,看得远一点是好事,看得太远太清楚可就不一定了。若是她只去看手头实验的走向,而不去关心真正的意义,那会好过很多。

艾芙所在的实验室,属于少见的男女比例符合一般规律的实验室。这年头,国内生物实验室越发阴盛阳衰。据说是因为男孩子需要养家糊口。

她的几个师姐一毕业,女生便只剩了两个。师兄们大多脾气很好,一起讨论问题也经常能发表犀利有价值的看法。在师兄们眼里,艾芙是个受过良好实验室训练、认真负责、有思想的女孩子,但即使是直接带教她的师兄,怕是也搞不清楚这位后辈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讨论问题时,艾芙有时会说:“我觉得这样可能不错,你们看?”

老板常常会绕个圈子,还是把思路归到大方向上。

张师兄偶尔会支持一下,却还是会在小组讨论时说:“这样这样做吧,我们有数据,发篇不下于这篇文章的文章应该不难。”他指的“这篇文章”通常是35分。

每当这时,艾芙会清冷笑笑,有时会说:“我就是眼高手低,太没有经验,还是老板和师兄的方向准确稳妥。”

师兄们会觉得她很谦虚。她确实谦虚,因为她说的是实话。她这么大年龄的人,太多人会眼高手低,报纸上不是也常说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麽?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年轻的心里面总是有团火在燃烧。若是有个有经验、敢想敢做、能承受失败代价的人引导,会很不一样。

所以说,有些决定,是会影响一生的。

张师兄已快毕业,发了篇5分的文章,应该可以不用延期;罗师兄博士一年级,想法思路都很活泛,也敢于去跟老师争取,居然破例让他上了一个新项目;韩师兄已经有家室,却还像个大孩子,但做事心细如发,被称为实验室的“保姆”,别人漏下没收起来的、做实验之后的杂乱残局,他都会帮忙理,甚至大家做实验时临时缺枪头,都会找他要——因为知道他是最勤快准备材料的。

和睦的实验室氛围很重要,因为你至少要在里面混个三五年,若是延期了时间就更长。艾芙初进这个实验室,就很用功,会帮忙插枪头,帮忙翻资料,对自己做的东西很上心、常请教,还会奉承,甚至给老板送送礼这种事她也做过。

她从来都很倔强,宁愿去熟悉认识潜规则,也不愿被打败。生存或死,她打小耳濡目染,深知无畏的对抗是愚蠢的。莫莫说:“你这性格真是能屈能伸,我看除非你自己放弃,否则很难让别人认清你。”

几个师兄对艾芙都不错。

人们常说,成长中的人需要榜样,需要目标。

无奈,那几个师兄的生活,却吸引不了她,无法成为她的目标。

很多人可能看过这段话:“鉴于近年来研究生本科生扩招所引起的就业压力,教育部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学位,博士毕业后可以继续进修,四年后将授予“壮士”学位,继续学习四年后如果答辩通过可以获得“烈士”学位。如还不能满足广大学子的需求,教育部将在新增的“壮士”和“烈士”的基础上再增加圣斗士学位。”

圣斗士学位!多么惨烈。

三位师兄都过了二十五岁,其中韩师兄是工作后考回来的,已经三十。他们每月的收入,是补贴800元;在这个城市,也就刚够吃饭加水电。若是有文章,才能有奖学金。没有文章、在很穷的实验室攻读学位的人们,境况甚至还不如。已近而立之年的人,还好意思再向父母开口要钱吗?或许有人说,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也足矣。那烦请再仔细阅读上一段话,若是博士行情好,还会有这种说辞麽?

艾芙在心里祝福三位师兄都能学成后有好归宿。但什么样的归宿是好的呢?王师姐曾满脸艳羡地说:“二楼的a师兄,毕业后去美国做博后了,年薪三万美刀!”

原来这样,就是令人羡慕的好归宿了啊。

国内的博后好歹还有各种福利,美国的博后们,只有最优秀的20%有可能拿到教职,之后再继续辛勤地申请经费、做研究,不知多少年才能从助理教授做到教授。同龄人们事业有成之时,许多博后才刚刚得到人生的第一份正式职位。更有许多拿不到教职的人,被冠以“万年博后”之称,承担着无比重的工作压力,却拿着菲薄的薪资——三万美金,在美国的生活水平,对一个个三十多有才勤奋的人来说,实在是太低。

博士满街走,博后不如狗。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接触得越多,越是想叹息。

曾看到悲愤的外国青年,举着牌子在街角,上书“postdocneedsajob”,管他是不是行为艺术,只是让人心酸——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了么?

艾芙愿意相信,为了科学为了真理,可以付出可以牺牲。她天真地去寻找,却越找越?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