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第七节写得不是很好,这次改了一下,情节加快了些。基本上可以做新章节来看,晚上我再补一节,请谅解。
梁栋安然处于袁绍明府上的时候,外面的风雨更烈了。
九月六日,政事堂左丞,老袁素称的“智囊”杨士琦代表袁世凯前往参政院发表变更国体问题的意见。其中有云:“近见各省国民纷纷向代行立法院请愿改革国体,于本大总统现居之地位,似不相容”,推卸不是自愿当总统,而是别人要求的,也是国家需要的。未完,话锋又转:“本大总统现居之地位,本为国民所公举,自应仍听之国民。”
继而九月九日,肃政厅全体肃政史呈请袁世凯,取缔筹安会。理由杨皙子身为参政,孙毓筠身为约法会议议长,却带头“唱此异说”,无怪国民惊疑,应迅速取缔筹安会,“以靖人心”。
肃政厅作为北洋的监察、检查机关,这么一手算是把帝制活动的矛盾公开化,激烈化了。
就在这个关口,老袁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命令。聘请一位小人物出任总统府内史,给予少大夫品阶。关键是,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梁栋。
当梁栋在袁绍明府上,接到这么一个命令,心中透亮。袁世凯这是在表明态度!
一时间,舆论大哗。以前梁栋为何人?谁也不知道,谁也查不到,但没有什么出身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这个紧要关口,老袁却以《三问共和》一文投桃报李,谁还看不出老袁是什么态度?一下子,梁栋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了民元以来最有名最成功的投机之鼠辈。为此,南方《申报》有人阴阳怪气评价:“一文名动天下,钦点天子门生。”
梁栋当然知道这么一句话隐藏什么含义,明摆着嘲讽他是老袁钦点的“状元”。对于都内史长阮中枢亲自过来颁布命令,延请他出任总统府内史,他以年少无知为由直接拒绝了,反倒把另一篇文章送了上去,表现得十分平平淡淡。
梁栋这一手,他自己不在意,反倒别人很在意。
待阮中枢遗憾离去,袁绍明皇帝不急太监急,遗憾问道:“贤侄,你怎么不接受大总统的延请?前途无量来着。”自从《三问共和》一文以后,他就改称梁栋为“贤侄”了。
梁栋摇了摇头:“我上《三问共和》一文纯粹一片公心,不求回报。”
袁绍明听了,一口热茶喷了出去。这是什么世道,鬼还相信什么公心?“贤侄,非我这个做叔叔的多嘴,你这样做不行啊!当今这世道,还是随大流的好。”
梁栋笑笑,他志不在名誉,只为后世文人争一个资格罢了。
“老爷,梁先生求见。”突然从外面走进来一个下人,告知有人来访。
“哪位梁先生?”袁绍明问道。
“绍明,才几日不见,就认不得我了。”伴随一道十分柔和亲切的话语声,走进来一位一身西装革履,打着领结,梳着光亮短发的中年商人来。称其为商人,只因这般热的天,他还能安之若素地穿着那么正式的衣装,言行举止处处甩不开一股商贾之气。
“燕孙兄,稀客啊!快请进,你这位财神,我平时可是请都请不来啊!”袁绍明连忙客气说道。
梁栋心中一动,原来来人就是梁燕孙,怪不得有股商贾之气。
这边梁栋还没站起,虚应客气一下,那边梁燕孙径直来到他面前,异常亲切地说道:“想必这位就是一朝驳倒梁任公的梁栋梁公子了?我可是久闻你的大名,今日才得以见到。比想象中还要年轻,不愧大总统长叹一句‘真俊才也’!”
梁栋连忙说道:“梁先生,您太谬赞了,您可是民国的大人物,小子在您面前,不值一提啊!”
梁燕孙哈哈大笑:“梁老弟,能把梁任公驳倒如果还算不值一提,那么这世间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又亲切拍了拍梁栋肩膀,说道:“你我同属本家,老哥痴长几岁,称你一声‘老弟’不为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