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换脑子,写写这个。
故事还要从238年说起,此年冬天魏明帝年仅三十六岁的曹病危,他没有儿子,决定让年仅八岁的养子曹芳去当皇帝。皇帝年幼,必须得有人辅佐。他心下自然是希望有个诸葛亮似的人才,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大魏国治理得好好的。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诸葛亮的能力,而是诸葛亮的忠心。皇帝年少,难保不出现什么权臣篡国,东汉末年外戚宦官轮流干政和董卓,甚至自己的爷爷曹操都是反面教材。于是首先要忠心,自然只有自己亲戚最忠心,所以他开始选了一帮亲戚当顾命大臣。
这些人是燕王曹宇(曹操小儿子,跟曹发小),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曹操养子曹真儿子),屯骑校尉曹肇(曹秀儿子),骁骑将军秦朗(曹操养子)。曹的想法要这帮姓曹姓夏侯的广据权势,自然万无一失。
偏偏就出了岔子,原来曹有两个重臣,刘放和孙资。都深受曹丕,曹喜爱。两个人担任机要重职,类似于军机处,有时候朝廷的决策曹往往安排他们去做。所以权势很大,偏偏这个时候上述顾命大臣中的曹肇和夏侯献一直就和他们不和,接受顾命这两天,这两个人就放出话来,“公鸡在这棵树上够久了,还能打几天鸣呢。”意思就指刘放孙资的位子该让让了,他们一听觉得形势不妙,圣上驾崩后,要是那帮人当了顾命大臣,不仅自己现在的权势不可再得,说不定还有性命之虞。于是在神经不是特别清醒的曹耳边吹风,偏偏燕王曹宇是个十分温和的人,向曹推辞。曹于是问二人,二人一致保荐曹爽。反复琢磨之后,政令下出:让曹宇一行回家去,不得在宫中停留。任命曹爽当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然后下令让司马懿回城辅佐曹爽。(刘放孙资任命曹爽的意思我想是觉得曹爽没什么能耐,比较好控制,将来自己的权势自然能延续下去:曹爽有凡才庸品之称,只是因为是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的发小才得预辅政之列,史书上在他辅政之前没有记录他片字的功绩,想来也是无功可记。任命司马懿,是因为和其私交不错,都是一起从曹操时代走过来的老官僚,利益都在一起,所以叫他回来也是能一同保护自己)
司马懿此时正从辽东灭了公孙渊得胜而回,到了汲县。本来是收到诏书说关中吃紧,让他不必回京,直接由太行山去长安,去管他的老摊子(这个诏书是曹宇为曹谋划的,在皇帝病重之际,不让老臣回京探望,而是叫他直接去长安,颇有些将其排挤出权利中心的意思),后来又接到诏书,叫他火速回京。司马懿疑心有变,于是使出当年千里斩孟达的速度来回京了。
239年正月,司马懿可回来了。曹见到他说死无余恨,然后叫曹芳去抱司马懿脖子。之后便安心而去。殊不知此时曹操的家庙已经笼上一层阴霾。
(懿之不可托也,且勿论其中怀之叵测也;握通国之兵,为功于阃外,下新城,平辽东,却诸葛,抚关中,将吏士民争趋以效尺寸,既赫然矣。恶有举社稷之重,付孺子于大将之手,而能保其终者哉?――王夫之)
于是就这样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虽然史书上没说,其实曹还是以姓曹的曹爽为正,司马懿为副,毕竟这样才更能保证这江山姓曹。
此时司马懿已经是全国士大夫的典范,家世是汉代时代二千石的世家,从入曹丕幕府久掌机密,到出镇关中建立武功。文治武功当时不二之人,被称为“朝廷之望”。而曹爽相比之下,什么也没有,不免自渐形秽,不过他又不甘心放弃首辅之位,成为司马懿的附庸,毕竟爹爹就是明帝时的大将军曹真,自己要名副其实的掌控国政。司马懿当皇帝的心思很可能就是此时萌发的,主少国弱,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宗室力量(魏国国策,曹丕怕出现曹植那种争权的事情发生,所以宗室搞的都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唯一可以称之为竞争对手的曹爽还是个庸才。不过现在显然时机还不成熟。双方都心怀叵测,于是出现了以下一幕:爽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谘访,不敢专行。
当然这蜜月期不会很长,司马懿此时接着去淮南打仗获取名声。
曹爽在攒人。那些出身士族的老臣自然不会买他的帐,他们都历任三四朝,不肯将他放在眼里,他们眼里只有司马懿。于是他只能找些出身寒门的和没有当过高官的人,这批人出身差不多,都有强烈的建立功名的欲望。
大抵是如下几人:曹羲,曹训,曹彦(都是他的弟弟),何晏(何进之孙,母亲给曹操当小妾,自己是曹操养子,娶操女金乡公主),夏侯玄(曹丕时重臣夏侯尚子,母亲是德阳乡主),毕轨(子为明帝驸马),邓(邓禹后),丁谧(父丁斐,三国志载其贪小利),李胜,桓范(曹爽智囊)。这些人多是谯沛人,祖上大多跟曹操征战,都是寒门,有的是曹家姻亲。很多是曹时期浮华案遭禁锢的文士,都需要功名。在正始五年前,这个集团就成立了。随后曹爽借助自己的大将军首辅的地位,逐渐将他们安插到政府重要位置,一步步剥夺老臣和司马懿的权势。
于是首先是升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随后众人都安排要职,曹爽弟弟羲,训,彦都领禁军,控制京师兵马。何晏任吏部尚书,掌管用人大权,邓,丁谧任尚书统管中书,毕轨任司隶校尉(京城卫戍总司令),李胜当河南尹(首都市长)。此时新旧老臣曾发生激烈的反抗,不过最终曹爽一党站稳脚跟。羽翼已成,大权在握。自然不用对司马懿‘父事之’了,也不必‘每事谘访’,什么事情都有自己说了算了。
此时曹爽差的就是司马懿的功业,假如能有功业的话,那么能凌驾于司马懿之上,老臣们也不会再说什么。于是手底下夏侯玄,李胜建议他动蜀国的主意。如果能够灭蜀,那么司马懿前面的诸多功业都不足为道。于是正始五年(244年)伊始他就筹备伐蜀,三月自己到长安亲率大军十万入骆谷。司马懿自然也知道他意图所在,在朝堂上制造舆论阻止伐蜀,无奈劝阻不成,不过关中全是他的旧部,曹爽要统帅他的旧部十分困难,于是上表把司马昭要了过去,让他当征蜀将军,让夏侯玄为副,意图凭借司马昭的助力去控制关中部队,无异于与虎谋皮。加上曹爽手底下众文士写文字吃吃五石散还行,打仗都不是那块料。蜀将王平早已占据要地,他大军只能在骆谷摆一字长蛇阵,加之以先锋郭淮(司马懿关中旧部,后来长期统管西方军务)‘度势不利,辄拔军出’,就是还没开打就撤退不打了。后来蜀将费援兵到了,要断他的退路,自己赶忙撤退,五月灰溜溜回到长安,被老臣嬉笑一番,声名受损。
军事上不行,政治上却要改革一番才是:夏侯玄建议一审官择人二除重官三改服制。所谓审官择人就是要把官吏任免权集中到中央手中,实行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最起码不能让地方大族用九品中正完全把持地方选举。除重官就是沙汰地方上的郡吏,削弱地方郡守的权势,把权力收归中央,三改服制,就是化繁为简,保持曹操提倡的简朴作风,反对世家的繁文缛节。这种从曹操继承下来的寒族改革方针无疑会侵犯士族的利益,对此本是就是大士族,且是士族代表的司马懿说道:“皆大善,恐此三事,当待贤能然后了耳。”话说得很漂亮,就是事情虽好,就是得等合适的人,等到什么时候就不知道了。后来夏侯玄留在长安,当他的征西将军,作为曹家在外的助力。改革主要是何晏进行的。
时间到了正始八年(247年),此时根据史料,还有高平陵政变站出来的人头,大抵在司马懿周围围了以下这群被排挤的人:司马孚(他三弟,中书令),王肃(司马昭丈人,九卿之一),蒋济(太尉),高柔(司徒),王观(太仆),前面的已经告老的刘放,孙资。孙礼(并州刺史)。都是曹操辈的老官僚,都是世家,当朝权位很重。或是因为官位被夺,或是因为家族利益都站到他的周围。司马懿此时在朝堂上已经不是曹爽对手,曹爽根基暂固,于是只得隐忍以退为进,这年五月,告病在家。此时曹爽可以说是全线胜利,兼之以司马懿老迈年高,所以不以为意,经常兄弟全出城游玩打猎。就这样时间到了正始九年(248年)冬,曹爽党李胜由河南尹出任荆州刺史,去探听司马懿虚实,结果司马懿演了一出戏。然后他回报曹爽,曹爽此时大概在掐手指头算司马懿还有几天咽气。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初六,曹爽众兄弟带着小皇帝出城祭拜高平陵的曹的墓。
笼在曹魏宗庙的阴霾终于划出了一道闪电。
后记:这算是我自己写的,其实也算是拿各本书编辑攒出来的一篇文章,这些资料还可以。我看的不多,史料因为是文言文的关系不愿意读,都是匆匆带过或者看白话的,更爱看的是各家对历史的论述。写这书本是为博一笑,我尽力写的符合史实些,若是有讹误之处还请各位指正,小弟所学甚浅,不要责怪才是。就这样吧。
参考书:《资治通鉴》《读通鉴论》《晋书》《三国志》《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柏杨品三国》
论文:《曹爽司马懿之争真相考论》《曹爽伐蜀之目的及其失败原因考析》《夏侯玄论兼论魏晋之际谯郡夏侯氏门风之变化及其门第之上升》《士族势力之复兴与曹顾命大臣之变易》
当然最感谢的还是百度知道还有从图书馆申请的cnki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