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赵天宝的“唐突无礼”,李熙嗫喏了几下,最终却把头扭向了身旁的妻子——闵妃。这些年来他已经适应了妻子的一切,没有闵妃的从旁协助,或许他早就被其他的王室成员取代了。
感受到丈夫期许的眼光,一直沉默未语的闵妃接过婢女敬上的茶盏却没有开口。
静坐一旁的韩王生父李罡应看向了韩王:“平壤本就是我朝旧都,宗庙宫殿维护的相当不错,即便有所破损也可以责成有司专职修葺。御驾移驻前,一切都会办妥的。”
李熙闻言一震,嘴唇哆嗦了起来却终究没有出声,迷离不安的目光却在众人身上逡巡不止。
面对韩王的忧虑不定,赵天宝已经决定摊牌了:“当初万历朝为了帮朝鲜抵御丰臣秀吉入侵,倾华夏之力于倭人鏖战多年,最终朝鲜得以复国,万历皇帝之所以倾全国之力帮助朝鲜无非是为了维护宗藩关系。大主君,大清和朝鲜宗藩二百余年,绝不会坐视朝鲜受难,即便现在迫于敌势移驾北上,大清最终还是会帮朝鲜收复国土延绵国祚的!”他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浪费了,不说日军已经进逼忠州单单王室的迁移就不是一件小工程,更何况这次的北撤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北撤”了,还有很多事情亟待处理呢。
“祖宗基业不忍轻弃呀~~~”
半晌后,韩王李熙终于低声吼了一句,颤抖的语声中已经显现哭腔。
面对此景,众人只能选择沉默,屋内再次陷入寂静。
面对众人的默然,大院君李罡应最终开口打破了寂静:“大主君,中原有句俗话叫做卧薪尝胆,我们这次北撤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振兴我朝。祖宗基业不可弃,更不能弃,但是只有保存王室的延续才能号召全朝民众群起抗拒倭人,只有这样收复国土才有希望,国祚才能延续,祖宗基业才能保全。移驾平壤就离上朝更近一步,也就更安全些,天朝上国肯定不会坐视所属的藩属任敌欺虐!”
自从赵天宝将他从软禁中“解救”出来后,他就自发地跟对方捆绑在了一起,不仅因为对方掌握着自己的生死清誉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对方能够助己克制闵党势力,重掌朝鲜大权。
这次迁都北撤对他而言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二十年前他被闵妃击败退出朝鲜中枢,但是他在地方的势力却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甚至还因为政敌“闵党”刻意染指中枢忽略地方而有所扩张。作为旧都的平壤这些年来一直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如果这次迁都平壤,他有绝对的把握击败外戚集团——闵党。这对他来说是次机会,不能放弃的机会!
斜瞥了自家的公公一眼,闵妃端起了茶盏,轻轻啜饮起来。对方的这番举动本就在她的预料范围内,不过她却拿对方没有一点办法——如今的“闵党”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辉煌,随着以闵永骏为代表的外戚要员被杀,所谓的“闵党”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政坛的影响力。如今,汉城甚至京畿道已经彻底地掌控在新营手里,朝北三道也逐步被新营接管掌控了,她已经不敢保证李氏王朝的号令还能通行朝鲜了。
“赵大人,上朝天子谕旨下来了么?难道圣天子同意大军北撤吗?”闵妃幽幽开口,直取根本。她不相信清朝的那群清流官员以及他们身后的那个年轻皇帝会容忍清军北撤,弃守汉城的。
关于对方的质问,赵天宝没有丝毫迟疑,笑道:“呵呵~~~圣上谕旨虽未下达但赵某身为天朝驻朝代表拥有临机处理之权,况且这也是为大主君的安全着想。日军第五师团已经攻占贵朝龙兴之地——全州,第三师团也已经从釜山登陆完毕了,日军的前锋也已经逼近忠州了。而我大清诸军远在朝北不能及时增援汉城,汉城附近我们虽有两万余名朝清联军然而终究时日尚浅缺乏足够训练根本不可能抵挡两万余名精锐日军。为朝鲜计,为李氏计,为大清计,王妃应该劝谏大主君移驾北上。”
不愧是纵横政坛的老狐狸,这个女人不好对付,要想让王室成员安心北上,少了她的支持是困难的,最起码是要费力的。所以赵天宝还是想尽力劝服对方,毕竟这个所谓的“朝鲜国母”在民众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沉默半晌后,闵妃幽然开口道:“赵大人如此这般岂不是长倭人威风灭己方士气,难道天朝大军盘踞平壤就不能南下驰援么?!再者,我朝国库银局统有赵大人接管,数百万两白银换回的洋枪洋炮难道不如日军枪械精良吗,赵大人?”
面对闵妃的质疑,赵天宝想要置之不理却又实在不想跟对方纠缠下去。接到赵天宝的示意,邓志勇凛然答道:“如今天下,一支精锐的军队首先必须装备有足够精良的火器,然而仅仅装备精良火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训练。如今的军队训练不比往昔,仅仅士兵熟悉自身的武器性能就要耗费大段时间,更何况还有众多军旅阵法需要士兵操练熟悉,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一支真正的精锐军队还是需要大量时间来训练的,而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时间。现在我们的新军只不过是一群刚刚拿起洋枪的农夫罢了,试问以农夫初成之军怎敌倭人精练二十余载的西洋化劲旅?!如果再有半年时间,标下肯定能够训练出一支足以抵挡日军的精锐之师!如今时间不及,我军最好的出路就是北撤平壤,凭险据守。”
“这也是军中所有将士的共同意愿!大主君,赵某告退!”抛下一句隐含金戈的话语,赵、邓俩人起身离去,只留下殿中诸人面面相觑。
走吧!
人势比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