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细雨过后,天气开始转暖,戈壁滩上长出了一蓬蓬的沙棘草,枯草返青,蒙南草原也呈现出一派生机。随着春天的到来,战争的脚步也临近了。
田浩召集各部将领,连续几天开会研究下一步的军事部署。目前,在田浩辖下的部队已达五万多人,除了原来的一万五千人外,还有几个月来在边关各地招募的两万士兵和从其他各州抽调了两万人。这些新兵编训时间太短,也没经过实战的锻炼,抽调来的那两万人也需要整训磨合,从兵力上讲,唐军数量少于突厥。唐军的军马不足一万,大多是从内地输送来的,比不上突厥的蒙古马速度快,从野战的角度讲,唐军的战斗力也弱于突厥。通过对比分析,众人一致认为:当前对突厥的战争应当采取守势,依托城池抵御突厥的进攻。经过研究,田浩决定由严子期为正,尉迟孝亭、秦开山为副,领兵二万五千人驻守黑山城;吉庆领五千人守安图,策应黑山城,确保粮道畅通;田浩、王铁柱、刘得福领一万五千人镇守雁门关,确保关内的安全;三点一线相互支撑形成防御体系。张龙领一万人驻扎在云州,作为预备队,随时可以支援三城。田浩还决定向朝廷请求调关内、陕州两府军的士兵移驻到靠近雁门关的大胜关和白马峪,以防不测。在兵力分派上,田浩考虑到黑山城地处要冲,是突厥南下的必经之路,首当其冲要承受突厥的猛烈攻击,所以把大部分精锐主力都留在了那里。
会议之后,田浩将议定的军事调整部署情况写成奏疏递送朝廷,同时将自己面临的困难和对突厥战争的一些想法分别给武媚娘和李世写信,请示机宜。
朝廷很快批准了田浩关于兵力部署调整的奏议,但是派两府兵移驻边关的事情却只字未提。原来,在武媚娘召集的御前会议上,长孙无忌提出目前边关兵力已经不少了,如再调两府的士兵驰援过于耗费,而且突厥是否会入侵尚未可知。言外之意则是指责田浩借口与突厥的战争要揽兵权。而一向支持田浩的李世态度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在研究了边关的兵力部署以后也认为田浩的兵力够用了,再调给他两军府的兵力未免兵权太重,于是提议两府军做好动员整训,一旦边关有战事发生再驰援。内阁两大势力都不赞成往边关派援兵,武媚娘也只得作罢。
田浩对朝中发生的事情并不知情,依旧督促各部抓紧战争的准备。这一天,田浩来到云州城西北的兵器制造营视察,他用了几天的时间研究唐朝的武器,希望把现代武器的一些制作思路用到当前的武器制造上。
制造营的营官陪同田浩视察,兵器营的仓库里堆放着成垛马刀、长枪、甲胄、弓弩等兵器,营官告诉田浩,这些兵器是由兵部在各地专门定制以后运来的,可以直接使用。弓箭和弩箭的箭头和箭簇也是定制的,兵器营只是负责调试和整装。另外兵器营还临时制作了一批投石车和攻城车,随时可以组装使用。
参观完了,田浩让营官将负责兵器制造的几个工匠头召集在一起会议,他向众人说了他想出的一些东西,一起商量制作的方法和效用。
田浩想出的东西有三样,第一样叫手弩,这是他从现代社会小时候玩的绷弓枪得到的启发,也就是把弩作成手枪的形状,可以单手使用,通过扳机击发,弩箭细小,在与敌骑兵近距离作战时可以占很大的便宜。
第二样叫大箭,就是制作比寻常的弓要长近一倍的弓,箭杆也比平常的箭要长,同时使用几条牛筋作弦,这样弓弦的弹力成倍增加,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拉满,箭的射程也增加了一倍有余。
第三样叫铁甲车,这是田浩从现代社会的装甲车受启发想出来的。木头架子下面装上几个轮子,外面用铁片包严,车头前后都装上一米来长的大铁钉。车体留门,里面可以藏人。铁甲车车体坚固,可以挡住敌人骑兵的冲击。
这几样东西制作起来难度不大,只是制作大箭所需要的弓背需要用特殊的木料,寻找起来要耽搁一些时日。田浩吩咐兵器营多招人手,加速打造这些武器,另外诸如投石车、滚丁板之类的守城武器也大量的制作。
忙忙碌碌的一个月转眼就过去了。边关的兵力部署调整完毕,黑山城的主体工程也接近完工,城里囤积了大批的粮食、物资,各类守城武器也分发到各处,一切准备停当。
进入三月份,戈壁上开始出现小队突厥骑兵的影子,他们频频出没在黑山城周围,刺探这里的情况。唐军也不甘示弱,派出小队精骑往黑水城方向渗透,两军斥候时常遭遇,发生小规模的战斗,互有死伤。战争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了。
田浩每天傍晚都会登上雁门关的城楼,遥看北方。按照唐军约定的讯号,日落之前如果没有狼烟示警,则表示一切正常,没有敌情;如果是一柱狼烟,表示有敌军小规模的袭扰;两柱狼烟表示有敌军大队来袭;三股烟则表示形势危急,需要救援。
这一天,田浩又照往常一样登上敌楼了望。正北方向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碧蓝的天上几丝白云慵懒的相互缠绕漂浮着,一动不动。太阳还停留在地平线上,暗红的颜色,已经没有了白日里光芒四射的威风。嫩草出芽,把草原染成墨绿的颜色,看不到牧人和羊群的影子。城头也是一片静谧,手持长矛的士兵身体浸染在夕阳里纹丝不动!
静!太静了!静得有些反常!
“看!大帅!狼烟!”一个士兵手指西北方向,高声叫道。田浩循声望去,西北方向两柱黑烟冉冉的升起,慢悠悠的飘到半空汇成一股,最终消散在远方。
突厥大军终于来了!